谢玄倍受鼓舞,他笑道:
“阿姊回去告诉姊夫,再过几年,我就向三叔请示,往长安投奔你们。”
谢道韫闻言叹息道:
“就怕三叔不肯放行。”
她是清楚谢安对待桓氏态度的,如今桓、谢两家已经联姻,三叔分明有匡世济民的才能,却始终不曾出仕,如果三叔能往长安,又何止于让王猛一人劳心费力。
谢玄却道:
“阿姊,你有所不知,我早就与三叔说过此事,他也说,学习兵法,不能纸上谈兵,如今北方常有战事,三叔也乐意见到我去姊夫帐下历练。
“只是他非得让我学有所成,再往长安,免得遭人耻笑。”
谢道韫大喜,说实话,在长安时,她又何尝不羡慕李媛有亲人陪伴。
如果谢玄真的去了长安,自己也能多一个说心里话的人。
“那你可得好好用功,羯儿,你可知桓家二郎,虽然他也去了长安,但腹内空空如也,又沉迷酒色,所以不受重用。
“你姊夫用人,不问门第,不重亲疏,只看才能,亲兄弟尚且如此,你若是倦怠了,可别指望阿姊会为你开口求官。”
谢玄脸蛋虽然稚嫩,却板了起来,正色道:
“阿姊将我当成什么人了,我自当以才学求取功业,又哪是幸进之辈。”
谢道韫赞道:
“当然,羯儿可是我们谢家的芝兰玉树。”
姐弟二人,相视而笑。
实际上,虽然他们的父亲谢奕在离开桓温的征西幕府之后,就不曾出仕。
但谢奕对子女的教育并不上心,要么在家饮酒,要么出门与好友交游,一如当初为桓温效力时,将儿女们尽数托付给了三弟谢安。
倒不是谢奕没有责任心,是个不称职的父亲,而是因为谢奕很清醒的认识到,三弟谢安的才能远胜于自己,就像谢道韫所认为的那般,谢安是有匡世济民的才干。
将家中子女交由谢安管教,远比自己亲自出马更好,为何还要去做这件事情。
就像桓熙身为关陇之主,自己却不处理那些日常的政务。
除了他不愿被俗务缠身以外,桓熙自己也明白,真正落到施政的具体细节上,自己并不一定能比王猛做得更好。
既然关陇在王猛的用心治理下,已经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桓熙又何必横加干涉,他只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偶尔提出一些构想就好。
桓熙给王猛的信任不亚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