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罢,拓跋寔君愤然离开城楼。
拓跋斤见状,只能气得干跺脚。
实际上,城外的虞国骑兵奔袭五百余里,已经是强弩之末。
假使拓跋寔君能够依照拓跋斤的建议,果断派兵出城,那么以少击多,也不能说是全无胜算。
但拓跋寔君的性格就是这样,不够果决。
发动政变之前,都已经箭在弦上了,居然心生悔意,想要临阵退缩,虽说拓跋斤最后说服了他,但二人在入宫前的这次会面,让慕容英看穿了破绽,险些误了大事。
如果不是长孙斤成功刺杀了拓跋什翼犍,只怕二人这场政变早就以失败告终。
由于拓跋寔君执意坚守,错过了战机,也让城外的虞国骑兵得到了喘息之机。
与此同时,洛阳城以南二十二里,伊阙关外。
桓温亲临前线督战,将士们推着昨夜送来的攻城器械,蚁附攻坚。
此前桓温与王猛豪言,攻取伊阙,易如反掌。
其一是因为伊阙关年久失修。
其二则是桓温清楚,慕容恪带领十万步骑南下,主要还是冲着他来的。
说到底,慕容恪不是要把桓温挡在伊阙关外,而是要把桓温引向洛阳,打一场歼灭战。
因此,燕军也并没有坚守伊阙,寸土不让的决心。
与之相对的是,联军却有桓温亲自督战,两相比较,即使燕军居高临下,气势反倒被联军压了下去。
联军的攻城部队奋战一上午,终于冒着滚石、箭矢爬上城墙之后,燕军并没有进行激烈的反击,试图将对方赶下城墙。
而是纷纷撤离,弃守伊阙关,逃往洛阳。
有幕僚见到这一幕,进言道:
“楚公,敌军已败,何不乘胜追击!”
是否追击,桓温心中早有答案,但他将目光放在了王猛的身上,问道:
“先生以为是否应当追击?”
王猛笑道:
“楚公自有计较,又何须问我。”
桓温好奇道:
“先生怎么知道老夫已经有了决定?”
王猛回答道:
“伊阙距离洛阳仅二十余里,燕军正在败退,若要追击,楚公又怎么会慢条斯理的询问下官的意见,自当火速派出追兵。”
桓温闻言笑道:
“先生果然是有一双洞察人心的慧眼。”
实际上,桓温、王猛都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