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听证,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会有问题,但是对于李易这样的名人来说,却真的不是什么大问题。
当然了,陪审团真正的在决议的过程,肯定不可能让李易看到的,但是这也没什么关系,港岛很多公民,其实都有过当陪审员的经历。
李易特意让人找了几个有担任过陪审员的经历的人,和他们聊了不少。
其实大差不差,只是和李易想象的差距还是挺大的。
按照李易谈过的几个陪审员经历的人的说法,他们几乎很少有推翻多数人投票的情况。
当然,也有比较相同的地方,那就是这些个陪审员,的确职业五花八门,他们这些人,大多数并不是太懂法律,不过想想倒是也正常,因为貌似也不太需要。
《十二怒汉》里面,其实里面的十二个人也都是普通人,他们以前素不相识,以后可能也没有什么打交道的机会,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各自的更关切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阅历,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
对于制度来说,哪个更好,不是李易一个导演需要考虑的问题。
有人说《十二怒汉》在无时无刻地美化皿煮制度,但是实际上,在李易看来,却反而是恰恰相反的。
无他,因为,首先要从案件上面来说,原版的《十二怒汉》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经过六天冗长枯燥的审理之后,法官对陪审团发布了裁决指示,被告是一名十八岁的男子,被指控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在法庭上给出的证据也极有说服力:居住在对面的妇女透露过寝室以及飞驰的车窗,看到了被告举刀杀人,楼下的老人听到了被告喊着“我要杀了你”,以及身体倒地的声音,并且察觉到被告跑下楼,刺进被告父亲的胸膛的刀和被告曾经添置的刀是一致的。而且被告声称从午夜11点到凌晨3点之间,在看电影的证词也极为不诚信,因为他连刚看过的电影的名字都说不出来。”
从剧情和证据来说,似乎,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这就是杀人凶手。
而电影的真正的精彩的部分就在于,最终的结果却是十二人全票通过了被告无罪的决议。
事实上,由十二个普通人来审判被告这个事情,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正义性。
皿煮,有没有可能让凶手逍遥法外?
答案是肯定的!
可是《十二怒汉》的精髓在于,电影的故事,并没有给出,真正的凶手是谁,真相是什么。
因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