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
光头后来就淞沪会战的检讨时候讲,我们不是打仗打败的,是撤退的时候,撤退败的。
他说的固然有道理,可归根究底,还是他下达撤退命令的不及时。
18日,日军第10军十万部队已经占领松江城,并开始兵分两路向国军包围。
当天晚上国军开始撤退的时候,日军的大部队已经逼近国军防线。
毫无征兆的撤退命令,没有任何准备的,几十万人的大撤退。
归根究底,还是没有准备时间,撤退命令下达不及时。
后来,伟人说:“不要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两失。”
如若光头早些命令部队撤退到第二阵地,也许淞沪会战还有机会。
可光头的想法是要照顾所谓的政治影响,坚持不住的时候突然下令撤退,撤退也就变成了溃退。
但即便是这样的大溃退,依然有年轻的国军将士前赴后。
11月9日,174旅旅长吴继光率领部队撤退至青浦白鹤港,看到各大军撤退时候的混乱场面,他倍感焦虑,思前想后,毅然决然的率领部队在此构筑工事,主动担负起掩护附近友军撤退的任务。
白鹤港对岸的日军在飞机、重炮的掩护下,对174旅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
174旅在没有任何增援的情况下,与日军激战,战斗异常残酷,整个白鹤港笼罩在日军的炮火下,简陋的掩体工事被日军的重炮、飞机撕碎。
战斗至11日,被日军彻底包围。
吴继光当日率领部队突围,被日军的炮弹击中,以身殉国。
8月份,他曾在赏月会赏朗诵一首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1937年11月12日。
日军占领了沪上市区最后一块阵地。
南市。
据日本防卫厅方位研究所弓步的官方数据,在这次战役中,日军总兵力达到25万人左右,包括陆军共9个师团又两个支队,以及海军第三、第四舰队,至1937年11月8日止,日军在沪上战场死亡19360人,伤79057人,共98417人。
中国军队投入兵力75万人,伤亡约30万,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
失踪的人太多太多。
而很多上战场的各个师的建制都不满,兵力参差不齐。
日军最初的进攻,是由北向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