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官方公文体系的话,有明一朝无疑是这一体系的集大成者,趋于成熟的公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又或者说是废除丞相之后的合理演化。
在初期的时候,上朝议事还较为普遍,但随着时间流逝,以往每日一回的常朝就变得愈来愈少。
不过在内阁制度与完善的公文体系的作用下,即使是嘉靖、万历这二位惯于不上朝的皇帝也能掌控朝政,公文治国可以说也是大明特色之一。
时至今日也是如此,朱士堰素来不喜欢召集一帮子人一同议事,他认为这样的效率非常低。
由此,尽管内阁习惯于隔三差五就自行开会商讨,但御前会议却并不常见,可能一年下来才有个三五回。
不过现在新皇继位,一场明确各方利益、敲定国策的御前会议显然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说整个帝国的权贵和商贾们都在时刻关注着,政策大方向如何变动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就比如说一家服装厂,厂主就得千方百计的获取各种信息来明确安排生产计划——兵部什么时候下订单?在这期间是白等着还是先接其它民间订单?接民间其它订单的话,最多能接多大量?
如果把握的不到位,白等上几个月、大半年,全厂不开工无疑会大亏特亏;如果开工的话,接下的订单总量太多了,到时候又无余力去接军方订单。
至于是否要临时多招工人、添购新机器,这些同样不能胡来,工人要发钱、机器要组装和维护。
这就是信息的价值,而权贵们往往就是能掌握到一手消息的人,他们哪怕坐在家里都会有形形色色的人上门送钱,只希望能问出少许有效信息。
文渊阁,从前用作贮藏图书与内阁处事的地方,如今其第二功能被改为了开会议事,而且基本上都是高等级的会议。
而今天的御前会议便在这儿的议事厅中召开。
“陛下到。”
载着朱泠婧的轿车缓缓停在了文渊阁前边,其余随从乘坐的摆渡车也紧随其后的停了下来。
前导车的锦衣卫军士下车走来,伸手打开车门并顺势退到了旁边。
至昌三十八年九月二十四日上午10:03,因为皇帝迟到了片刻,会议比计划中开始的迟了一些。
周长风几人跟在朱泠婧身后大约三、四步开外,与他一同随行的还有方述均与苏依依。
宽敞明亮的厅堂中整齐陈设了一组方桌,左边一列、右边一列,而中间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