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起来的。”
“可你既是同学同科,还是乡人,没理由不亲近吧?楚材和他年龄上差那么多,也不是同学,但还不是现在蜜里调油?”张凤翔意似不信。
“稚羽兄,要这么说,你和紫英也是正宗乡人啊,还都是东昌府的,为何你和紫英也不算熟悉呢?这还得有些机缘才行,紫英素来注重军务,恰巧楚材兄当时在兵部职方司,观政其间紫英就和楚材兄往来密切,后来楚材兄去了四川平定播州之乱,来往就更多了,估计也应该是这层渊源,所以才亲近起来了。”
宋统殷判断的基本属实。
他和冯紫英也是青檀书院同学,但是年龄要比冯紫英大八九岁,当初在书院中,几乎就算是隔了一代人,所以虽有往来,但并不多。
而入仕之后像他们这一拨,如叶廷桂、方震孺、罗尚忠、蔡懋德以及练国事这一批年龄相仿的还算走得比较近,与冯紫英就少了。
好在现在有了练国事这个桥梁,很多事情也就要好办得多。
“这也是机缘啊。”张凤祥叹息了一声,“楚材一直留在京中,和紫英因军务结缘,可我观政后就下了地方,到了广平府,然后辗转保定府、洛阳府,地方上消息闭塞,很多事情等到知晓时,早已经水过三秋了,此番得此机缘来参加大朝会,才能知道很多秘辛啊。”
听得张凤翔用了秘辛二字来形容一些消息,宋统殷也知道这位乡人动了某些心思。
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谁不想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任何机会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此番大朝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是当朝首辅乃至核心重臣们对他们施政方略的一个阐述和展望,同时也是对受招来的官员们的一个考察。
张凤翔以洛阳知府的身份来京中,而自己则是以汝州知州来京中,对二人来说都是一份机缘。
起码宋统殷就知道自己此番受招而来,就是现在的吏部尚书练国事和河南承宣布政使司交涉达成,不然这种好事未必能落到自己头上。
“那我们此番来京中参加大朝会,算不算是一番机缘呢?”宋统殷笑着反问,随后又道:“或许这也是朝廷要传递一些指向的风向标呢。”
进京之后宋统殷就拜会了练国事,他现在的身份还没有资格去拜会冯紫英,而且以冯紫英现在的忙碌程度,也没有时间见他。
即便是去见练国事,练国事也是百忙中抽出时间来一见。
不过毕竟是同窗,练国事和他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