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弹给引爆了。
余桦因为看到有人批评于东,觉得十分不爽,在《文艺报》的文艺作品创作交流栏目发表了一番“暴论”,矛头直指批评家。
“我觉得作家和批评家是有很大区别的,批评家在应对经典作家时,仍然想法设法找到他们作品中的破绽……事实是任何一部伟大的都是有缺陷的,因此批评家总是理直气壮。有些批评家总喜欢教家写,就像是太监总喜欢教别人***。于东的《向西》在我看来,即便只有这半部,也称得上是经典之作,但即便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这番“暴论”一出,之前骂于东的一下子坐不住了。
干吧,撸起袖子干吧!干死这个余桦,之前先锋文学大行其道的时候没把你骂死,这次可饶不了你。
他们现在不但骂余桦,还将于东骂得更狠,之前还算克制,现在基本上是刀刀见血。
最牛逼的是,有一个叫方言吾的批评家对《向西》进行分段批评。
其中有一处批评让于东印象颇深。
“整个第十一章,两千五百七十多字,却分为了六十五段,每段不足四十字,此行文风格大大受到外语作品荼毒,失了我中国语言之美……”
批评家们骂人,一堆圈外人又来架秧子,事情就热闹起来了。
于东啥话也没说,但是事情因他而起,他就成了事件的中心点。
余桦的说法有些太过直接,很容易得罪人,而且也激进了一些。于东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对文学批判的看法跟余桦肯定不完全一致,但是对现在的一些批评家的看法却大概相同。
现在很多批评家,只记住了批,却忘记了评。批评家本不应该去教家写才对,而是要将作品里面的东西以专业的角度批判性地呈现给大家。
人在江湖,于东也就“身不由己”地也做了些回应,但是他的回应跟余桦又不同。
这些人不是批评我么,那我自己我自己也可以批评吧,于东不得不拾起以前所学的知识对《向西》进行了一番批评,写了一篇论文,文章的标题叫做【《向西》中宏大叙事背景与人物个人意识的冲突】。
文章发在了后面一期的《文艺报》上,署名于西。
虽然署名是于西,不过大家都知道是于东,因为之前《寡妇之死》里就有于西。而且《文艺报》为了避免引起误会,还特意附了一行小字,介绍了作者正是《向西》原作者。
这篇文章一出,众人直呼于东脸皮够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