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后来他自己也就愿意没事跑过来看看,跟大家交流交流,互相学习。
这一天,于东正在跟张明交流话剧剧本的时候,忽然接到一个电话。
“不好意思,我先接个电话。”
电话接通,对面那人开口,“喂,你好,是于东吗?”
是个男人的声音,有些失真。
不过虽然有些失真,却能听出来对方年纪应该不小了。
于东回答,“你好,是我。”
对方笑了,“于东,我是王朦。”
听到王朦两个字,于东显得有些意外,他没想到王朦会打电话给自己。
王朦是文坛老前辈了,前些年还担任过文化部部长。提起王朦,很多人脑海中想到的第一部作品大概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又或者是《青春万岁》。
还有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作品,而是意识流。
有人说,王朦是中国意识流写作的开山鼻祖。
这话没错,但要加上“中国意识流”这个前缀,注意,这个前缀是“中国意识流”而不是“中国”。
因为王朦的意识流跟普通的意识流并不是一个东西,它跟普鲁斯特以及福克纳他们的意识流很不一样,后来有人给王朦的这种写作定义为“革命的意识流”。
于东说过,定义文学流派是学者的事情,所以到底是什么流派,跟王朦其实是没有关系,他不过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写作而已。
“王老师,您好,没想到会接到您的电话。”于东笑着回道。
“我也不容易啊。”王朦笑哈哈地说道:“我先查到了你学校的电话,没找到你,后来又找到你家里的电话,还是没找到你。好在你买了个移动的,不然我还真没办法找到你了。”
“不知道王老师找我有什么事情?”于东问道。
“是这样,作协要开代表大会,张书记来找我,向我征求意见。我跟他说既然是要开作代会,那有些在文学上很有成绩的年轻作家,也要让他们参与进来。他让我举几个例子,我就提到了你还有余桦。”
于东听明白了,作协要开作代会,王朦推荐了自己跟余桦。不过作代会暂时只是个说法,现在还没有具体定下来。
在于东的印象中,作代会应该还要过两年才会开。说起来,距离上一次作代会已经过去十年时间,也是该要开了。
王朦的这通电话,或许也有试探自己意思的想法。
不管怎么样,于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