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追溯到前些年顾城还有崔建他们来的时候。”
听到吴书青这话,龙应苔显得很高兴。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今年在内地反响还不错,她本人又在《文汇报》副刊开了一个专栏,所以看到这么多人过来,第一反应是学生们都是为她来的。
今年上半年,她才开始跟大陆这边的文化圈有了一些真正的接触,所以对大陆的文学圈了解还不多,别说对于东他们,就是对汪曾棋,她也了解不多。
不仅仅是她对于东他们不了解,毕飞雨跟余桦对宝岛这几个作家也不了解,三人之中也就于东对龙应苔他们了解一些。
于东之所以对他们很了解,不只是他从后世来,经历过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因为他在大学的时候就对宝岛那边的文学圈做过一些研究。
因为对学生的来意有些误会,所以龙应苔一进讲堂就热情地跟学生们招手,不过前排的学生们却都把目光投向了后面几个男作家身上。
大部分学生没见过于东他们,不过大概知道他们的长相。
有传言说,金艺帮的几个作家都长得风流倜傥。
风流倜傥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作家不太合适,不过传言就是这样说的。
其实这主要是大家对作家的长相所抱的期望值太低,所以稍微长得还可以的作家都能算得上风流倜傥。
就拿余桦来说吧,肯定谈不上英俊,不过真要说起来,他在作家群体中,也确实算得上长相很有风度的。
毕飞雨跟于东就更不必说了,之前王安意还说他们两个直接拉高了中国男作家的整体形象。
于东看了看学生们,不得不说,燕大的学生十分热情,此时大讲堂已经挤得水泄不通,人跟人都挨着肩膀,留出来的空隙很小。离前排不远有一个男生,他应该是踩在板凳上,高高地站着,敞着外套露出里面的衣服,是一件白色的T恤,上面写着“细雨中呼喊”和“向西”。
还有人扯了面小旗子,上面写着于东他们几个人的名字。
虽然时代不同,但是追星的方式似乎都大同小异,这些小旗子、T恤也就等同于后世的灯牌了。
龙应台也看到了这些“灯牌”,一边惊讶于于东他们的影响力,一边又在找自己的名字,可惜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这不禁让她有些气馁,随后她又想,大概是大陆人不常写繁体字。
大厅的西侧有一个不小的舞台,此时舞台上摆了一排桌子,众人落座之后,吴书青拿着话筒说道,“诸位同学,带了板凳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