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整本书之后,斯科尔斯再次看向封面,这会儿他知道了,封面上这个长相丑陋的生物就是外星人,或者说,封面上这个应该就是异化之后的主角。
或许他此时正在盯着围杀他的人,也或许正盯着远去的飞船。
将书合上,斯科尔斯盯着窗外的人群,陷入了回味当中。
楼下的说笑声此时已经停了,但斯科尔斯仿佛听到了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一些嘈杂的声音,一些混乱的画面被这些嘈杂的声音裹着送到他的脑海中,慢慢挤占了他大脑的空间。
斯科尔斯对表现主义了解不多,事实上普通读者看书的时候根本不会管作品是什么什么主义,用了什么什么手法,有的只是最直接的主观感受。
但是看《第九区》之前,斯科尔斯就知道了这部跟表现主义有关,现在看过整本,他对表现主义的印象就是——后劲十足。
没错,就是后劲十足,现在书是看完了,但是画面却依旧在脑海中。
最关键的是,原本在看的过程中,因为节奏很快,所以只有一些零散的碎片,这会儿书看完了,这些零散的碎片倒是自己在脑海中拼凑起来,组成一个一个画面,有些画面不齐,大脑就会自动把它们补齐。
其实斯科尔斯并不知道,他的这种感觉跟表现主义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零度写作,作者在零度写作的时候,降低了自己的情绪,如此一来也会影响到读者的情绪,使读者即刻没有强烈的感受,但是等回过味来的时候,之前被“冰镇”过的情绪就会释放出来。
……
《第九区》出来之后,引发了多方面的关注,很多人认为于东将第九区放在南非是有寓意的。
众所周知,南非在1948年之后的半个世纪当中,一直实行一种种族隔离制度。
按照当时的法律,各族群在地理上被强制分离。
也难怪大家这么想,因为不管怎么看,里面的第九区都像是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翻版。
涉及政治并非好事,不过这件事情对于东并没有什么影响。
首先,于东是个大作家,人们对作家是十分宽容的,特别是在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这事上面尤其宽容。
其次,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已经过去好些年了,拿出来批判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
如果非要说影响的话,那就是在之后的采访中,于东遇到问政治问题的次数越来越多了。
大会结束之后,代表团回国,于东则留在莫斯科开签售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