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贵璞却不相信,他向县衙文吏打听过,知道赵佶跟那些流放官员很熟。尤其是现任交趾左布政使向子諲,以前流放镇远县的时候,跟赵佶属于是通家之好。
身为一个没有靠山的小县令,陈贵璞很想通过赵佶,搭上布政使向子諲那条船。
不知不觉回到县城,赵佶指着乱糟糟的房屋说:“该修城墙了。”
陈贵璞摇头叹息:“难啊。本县的人口太少,还有好多蛮夷村落不服王化,哪来的人力物力来修建城墙?”
“这次却是机会。”
赵佶突然蹲下,捡起石子写写画画:“这里是镇远县,这里是矩州……不对,现在该叫贵州。这里是黔州、思州,东边是湖南……这几条路可以行军……看出什么来没有?”
陈贵璞的眼里全是茫然,又不想表现得太笨,于是赞道:“老先生竟然还精通地理。”
“以前在中原居住时看过地图,来了镇远又经常跟过往商贾闲聊,”赵佶随口解释两句,继续说,“刚才跟那个叫叶铁的将军聊完,我大概能猜到朝廷想加强对贵州、黔州、思州等地的控制。”
“然后呢?”陈贵璞还是不明白。
赵佶说道:“我们所在的镇远县,地处要冲啊。一旦派遣驻军,就可控厄四方,尤其是控制了从湖南到贵州的行军通道。陈县令可趁机上奏朝廷,请在镇远县派遣驻军,把士兵和家属弄来不就有人口了?再申请多安排移民过来。到时候,修建城墙的钱可从军费里拨,士兵、移民、归化蛮夷都可以弄来修城。此事办好了,县令亦有功劳。”
陈贵璞有些犹豫:“这能行吗?”
赵佶笑道:“试试就知道了。”
陈贵璞瞻前顾后,终究没抗住立功的诱惑,迫不及待跑回县衙亲自写奏疏。
赵佶却是溜达回家。
他在镇远县没有田产,主要是人口太少,招不到什么佃户。刚来的那几年,垦荒把赵佶给累坏了,后来有了稳定收入,就把自己垦出来的土地卖掉。
发卖田产,他一点也不心疼。
在招不到佃户的情况下,谁爱种就谁种去,反正他赵佶不可能再下田。
儿女们也不种。
他隐姓埋名之后的所谓“长子”,今年已经十八岁了,从小亲自教导其读书,十五岁就考取了秀才功名——赵佶虽然没能立功调走,但在成为正式吏员的时候,就恢复了他子孙的科举资格。
镇远县属于后世的贵州地界,现在却属于湖南的沅州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