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他们认为燧发枪精度太差。在傅恒给乾隆的奏折中就提到,“惟自来火枪,发虽便捷,而中的终不及火绳之准。”
如果十八世纪的燧发枪真有那么好用,无论是阿桂还是傅恒这些身经百战的将领,谁特么不用谁是傻子!就算不给绿营用,京城火器营总得装备吧?满清连莫卧儿王朝的大火枪都知道仿造,难道还不知道仿造燧发枪吗?
归根结底还是战术问题。这年月战场上双方步兵的开火距离就是二百米以内,而线列战术要想获得最大杀伤效果,距离还得缩小到五六十米。在如此近的距离里,燧发枪能三排、四排连续射击,火绳枪也可以是三段射。
之后谁特么还等你装弹啊!要么端刺刀冲锋,要么就是弓箭招呼。满清之前用这一手屡败对手,八旗近距离120磅的复合弓用起来不比给燧发枪二次装弹快?杨遇春那种猛人估计能一箭射穿俩。
尽管清廷拒绝了马戛尔尼提出的要求,但英国人并不打算放弃。他们之前已经买通了随行的汉人翻译,又通过贿赂手段,从理藩院那里得到了一条消息,北海镇近期很可能要和沙俄在北部开战。
于是马戛尔尼一行人借着敲定军舰采购的事宜,软磨硬泡的留在了北京。一是想通过外交手段继续对和中堂施加影响,二就是想看看北海镇和沙俄那个老大帝国交锋的结果。
之前在上雷神号做客的时候,英国人在闲聊中已经知道北海军攻占了沙俄的东西伯利亚,只是不知道具体交战经过。在他们看来,俄国人的战略重心在黑海和波兰,遥远的西伯利亚实在是地广人稀,要想偷袭其实很容易。
鉴于已方正在跟清帝国合作,英国人目前也没打算去北海镇拜访。不过军官团的领队约翰·杰维斯少将指出,清帝国虽然庞大,但恐怕不是北海镇的对手。马戛尔尼对此深以为然,他想等这场战争有了结果,再决定下一步的计划。
1790年7月17日,伊尔库茨克。
军事会议开完后,赵新哪都没去。他拉着刘胜,叫上手下的参谋们对着伊尔库茨克北、西一百公里以内的地图做起了功课,溜溜的看了一夜的地图。
没办法,白天事情太多,空闲的只有晚上了。
他们一边看地图,一边还要对照侦察队用无人机得到的影像资料,力求将地图上各类数据熟记于心。而这,就是赵新在每次战役开始前要做的准备功课。
话说赵新之所以每次作战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其实没别的窍门,第一不能懒,第二就是多看地图。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