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的移民,留下一半的船只装载一个冬天海参崴积攒的山货,另一半的舰队继续北上直抵庙街将剩下的移民放到庙街垦殖。
庙街的气候要比海参崴残酷的多,无法进行垦殖耕种,移民们留在这里目的是为了给海军建设造船厂。
庙街周围有数不清的原始森林,内河船只也不需要非常坚硬的木材,附近的树木完全可以满足内河船只的需要。
在安顿好移民在出海口附近伐木建设营地,储备木材为建设造船厂做准备。大型船只无法进入内河探险,谢凤山特意调过来十几艘桨帆船进入黑龙江,逆着河流上溯。
黑龙江下游主河道大体上是以南流向的北的方向,因此谢凤山所率领的探险队沿着黑龙江一路向南航行。
沿途到处都是原始森林,偶尔能够在河道两岸看到一些木房子,这些原始部落的百姓普遍以渔猎为生。
谢凤山吩咐手下的书记员做好沿途的地理环境标记,连续航行了半个月的时间,探险船队在乌苏里江与黑龙江的交汇处与陆军的探险队伍相遇。
这个三岔口的地方,当地的赫哲人部落称其为伯力,由于这里是河流交汇之地,河道错综复杂,到处都是湿地沼泽,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滑入沼泽再也无法上来。
周全斌是刻意在这里等候谢凤山,不管他愿不愿意都必须要与海军合作,谁让陆军没有船只,也不会操船呢?
不管是否看不顺眼,双方还是合营到一处,谢凤山做为下官主动向周全斌打招呼道:“周大帅!这么巧!竟然在这里相遇了。”
“本帅是在这里刻意等候你们,你们的速度也太慢了,本帅已经到了好几天了。”
听到周全斌的话里有认为他们行动迟缓的意思,谢凤山也不生气,笑着解释道:“海军毕竟是第一次进入黑龙江,对于航道并不熟悉,需要不停的试探河道的深度,做好河道的水文记录。
因此速度不会太快,周大帅若是嫌弃我们慢,可以自己找几艘船向上游探索。”
周全斌挑刺的话,被谢凤山不软不硬的一句话挡了回去,顺便还挖苦了一句陆军不会驾船。既然在这里等着海军搭载,有求于海军,那就应该对海军客气点儿。
十几艘桨帆船的搭载能力没有多少,最多能够搭载一个营的士兵,以及全部的武器装备。周全斌并没有随船继续沿江探索,而是在伯力建设华夏新的移民点,周全斌打算将这里建设成为向鲜卑利亚探索的前进基地。
因此周全斌希望海军将内河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