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大明引进的海军长管加农炮(红衣大炮)更加适合陆军使用,在武器的选择上,倭人吸取了‘文禄之役’失败的教训,很重视火炮的装备与使用。
因此在倭国的各个城池都能看到火炮的身影,不过倭国国小民贫,装备不起大口径火炮,因此这些火炮在与华夏军队的交战中能够起到多少作用就不得而知了。
华夏与倭国两军终于在野津原相隔不到二里的距离拉开了阵势,堀田正俊举着望远镜打量华夏军的时候,刘国轩也站在望楼上观察倭军的阵型。
倭人的军队普遍采用长枪做为武器,长枪以竹为杆,以铁枪头为枪头,尾部插入竹杆中用泡湿的细牛皮绳捆绑,在牛皮绳干燥之后就会形成自紧功能,因此倭军的枪头不会出现明军枪头脱落的战场事故。
在精工这一方面,倭人要比华夏更加细腻,这大概与倭人地小民穷有关系,任何材料都要精工细作,才能不浪费材料。
除了大部分身穿竹甲手持长枪的足轻之外,还有大量的弓箭手与火铳手,这些弓箭手与火铳手应该都是倭人的精锐,战斗打响之后必须优先打击这些远程打击兵力。
堀田正俊站在望楼上看着华夏军队的阵型,心中有些疑惑,这些唐人军队竟然都没有披甲,一旦发生肉搏,披甲兵与无甲兵相比能够以一当十。
以唐人的财力不应该为连给士兵披甲的财力都做不到吧,堀田正俊心中疑惑,或者说唐人军队有着自己不知道的防御秘密。
两方主将在不紧不慢地观察着对方的阵型,手下的军队却在忙碌地布置着各种战前准备。尤其是华夏军队这边正在紧张地布置着炮兵阵地,四个镇的镇属炮兵,与炮兵镇的炮兵,合在一起,以品字形共计布置了三个炮兵打击群。
每个打击群拥有一百五十门火炮,分别对应着我军的三个方向,中间突出位置的炮兵应对正面的倭人炮兵,以及正面冲击的步兵。
左右两个集群护住大军的侧翼,随时打击倭人侧面迂回的军队。每个炮兵集群都有两个千总的步兵进行保护,防备敌人有可能突然而来的冲击。
堀田正俊怎么可能让华夏军队从容布阵,在发现华夏军队的意图之后,立刻下令自己大铳队向着正面的炮兵阵地立刻发射炮弹进行打击,在炮兵打击的同时,铁炮队与弓箭手开始在刀盾手的保护下向前推进。
同时。
左右两侧各派出一个万人队的长枪兵进行侧翼迂回,大战一触即发!
“通!”
“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