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黔首百姓能够当个小吏,那也算是鱼跃龙门,有的是人争着抢着做。现在看来华夏王在刚开始推行义务教育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今天的局面。
华夏如今的管理体系看似增加了管理成本,实际上并没有增加多少成本,原本前明的那种官吏体系,表面上吃皇粮的不多,实际上那些不吃皇粮的帮闲对社会造成的伤害,远比吃皇粮的官吏更大。
这些年张煌言在吏部当官,对华夏官吏体系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尤其是对华夏的官员考核体系仔细地进行了研究。
张煌言发现与大明考核地方官教化、税收、治安、人口这些不同,华夏吏部对地方官的考核百姓的收入有没有增加,儿童的入学率有多少,地方上做成了多少惠及民生的基础设施。
这些考核更加的具体,根据朝廷与地方的税收分账,各个地方财政收入花到了什么地方,这些花出去的钱给地方带来哪些变化。
这种事地方官又不敢造假,因为地方官没有收税的权力,若是地方虚报地方的经济,结果税务部门的税收没有达成汇报的目标,只要一调查,就知道谁真谁假。
各个部门都有向下的直属部门,这些部门就是各个部门在地方的分支机构,虽然地方官是各个地方官僚机构的上官,但是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各个机构的升迁罢黜并不受地方官左右。
因此地方上的知府、知县的权力大减,远不如前明正印官的威风。在华夏想要当官老爷无法在官场上混下去,若是整日坐在衙门里不做事,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御史台的下属机构弹劾,一旦调查属实,轻则丢官,重则劳改。
就华夏这种官僚制度,想让读书人融入进去非常的困难,所以华夏王的计划里,从来没有拉拢士绅的计划。他宁愿从零到一自己从黔首百姓当中培养官员,也不会与士绅妥协。
“大王!朝廷事无巨细都要管,会不会让百姓觉得管得太多,反而会让百姓觉得朝廷约束太甚,失去了民心。”
“苍水先生!你觉得百姓最在乎的是什么?”
“那肯定是衣食住行!”
“既然百姓最在乎的是衣食住行,那朝廷就有义务让这些为朝廷提供赋税的百姓过上衣食住行无忧的好日子,而不是想着怎样愚弄百姓,将百姓愚弄成愚夫愚妇。”
“这一点臣也赞同,确实应该推进教育,百姓只有广泛的受到教育,才能明辨是非,不被有心人轻易扇动,这些年臣也算是看明白了,与其钳制言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如引导言论,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