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不能也要尽量拖延我华夏出兵的时间,争取在我华夏出兵之前解决西南的吴周势力,然后好集中精力应对我华夏的威胁。
如果臣猜的不错,从陈廷敬与张英出发之后,满清就加紧了对吴周的进攻,大王应该也收到了关于吴周与满清战事的情报。”
郑经点点头道:“没错,满清的三路大军开始从三个方向勐攻吴周,吴周上下已经及及可危,若是寡人猜的不错,吴周派往我华夏的使者应该已经快到了。
不管满清怎么表现,我们都要尽可能的将满清使者多留一些日子,余爱卿这些日子要让满清使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同时也要让陈廷敬与张英感受到我华夏的强大是满清不可匹敌的,这样有助于打击满清的抵抗之心,等到这两人回到满清朝廷就会不自觉地宣传华夏的强大。”
何斌笑着补充道:“有些不是特别重要保密的地方,比如军营的日常训练,武器的射击比试等活动也可以邀请这二人参加。”
郑经也是笑道:“若是这二位看到我们的火力齐射的场面,会不会对满清产生绝望,生了投降我们之心?”
何斌愣了一下,随即就明了了华夏王的心思,这两人在满清的名声不错,尤其是张英更是满清宣传的与邻为睦的典范。
“说到这二人,臣想起了一个故事,张英在京城为官时,收到一封家人的来信,信中说邻居吴家建房要将两家共同使用的一条小巷占据。
若是小巷被占张家出门就会非常的不方便,张家自然不愿意吴家多占通道,双方就把官司打到了桐城县衙,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令两边都不敢得罪,迟迟做不出判决。
张家人一怒之下修书一封给张英,希望张英能够给吴家施压,让吴家不得占据共用的巷子。张英看过家书之后,略一思索便写下了一首诗寄了回去。”
郑经当然知道这个故事,后世这个故事的地点都成了历史人文景点了,是桐城着名的历史文化景点。不过为了给何斌烘托气氛,还是适时地做了一回捧跟:“那诗是怎么写的?”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寄回家里,家人羞愧不已,连忙到县衙撤诉,表示官司不打了,吴家愿意盖房子张家也不阻拦了。
县令好奇地问:‘发生了什么事,你们张家的态度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张家人便把张英的这首诗拿了出来,消息传到吴家的耳朵里,吴家人一下子觉得自家人若是真占了巷子,岂不是成了小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