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来。
若是没有人吃这所谓的发配之苦,我华夏哪里有如今这万里疆土。”
夏国相可不管这什么开疆拓土之功,他只知道整个吴氏愿意远窜四千里的人没有几个。
尽管郑经的话说的言辞切,夏国相对于这种事还是能躲多远躲多远,绝对不会为了所谓华夏未来这个虚无缥缈的责任葬送自己的前程。
思想上的差距,让华夏与吴氏的谈判从一开始就是困难重重,郑经的理想是趁着现在天下大乱,尽可能将更多的人口迁徙到海外,只有华夏百姓占据足够的生存空间,华夏百姓才会有足够生存的未来。
而吴氏上下的需求是放弃建国称制之后能够得到多少好处,这是根本性矛盾,若是处理不当,那就是鼓励心怀不轨之辈犯上作乱。
双方的谈判从开始就非常的艰难,始终无法做到令双方满意,无论郑氏还是吴氏都能感受到对方的诚意,可是在关键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共识。
郑经划出的谈判空间很小,无论选择哪一条,吴周上下都很难接受,夏国相与吴世琮从昆明出发时包括郭壮图在内,吴氏上下一致的意见是希望效彷沐氏永镇云南。
而对于华夏来说不允许任何人独立于国家行政之外,这种半独立于国家行政之外的势力,在华夏体制内是绝对不会允许的。
尽管如此,吴周方面还是要尽可能的争取谈判,因为谈判的成败决定着吴周上下的生死。
在与陈永华和何斌反复拉锯了几天时间之后,陈永华的耐心磨尽,冷声说道:“不管两位怎么想,或者整个吴氏怎么想,我华夏的底线是无论谁都不能做分裂国家的罪人。
你们二位只是想着让吴氏能够在云南作威作福,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长期的分离状态,云南会不会生出脱离华夏的心思。
到时候国家为了平叛,又要花费多少时间、精力,若是有一天云南独立出华夏之外,只要今天在这里谈判的人都是历史罪人。
大王说的很明白,想要封藩那就到海外,只有在海外开疆拓土,为华夏子孙开拓生存空间,这样的条件才能获得半独立的建国资格。
若是贵部没有诚意,大可以打道回府,你们是最后作何选择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情。
你们归顺我华夏,就按归顺华夏的策略谈,你们被满清灭掉,我华夏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桉。
如果你们现在做不了主,就请安排人抓紧时间返回昆明去请示。”
陈永华的话等于是下了最后通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