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继续在这个地方形成了一道外势。白棋呢?当然高高兴兴的在这个地方赚取了“6目便宜”。
棋局进行到40多手棋,虽然现在谈论胜负还早。不过毫无疑问!现在是白棋的形势稍好。白棋好的原因,当然是那步“碰”。在棋谱还没有继续传进研究室之前。大家七嘴八舌的对那步“碰”讨论开了。
“李小强是什么时候想到这步棋的呢?”
这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坂田荣男先生喃喃自语:
“这步棋真是超职业的感觉。这次来中国,哪怕是仅仅只看到这一步棋,也算是不虚此行啊!哎。。真没有想到,原来手割不仅可以用来判断形势。还可以用来寻找妙手的。。。”
在场的都是围棋行家,坂田先生的话大家都听懂了。没错。李小强下出的这步“碰”,其实就是运用了“手割”的原理。而“手割”,是日本近代围棋鼻祖道策发明的。“手割”这种方法,可以认为是日本流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不过“手割”也有其局限性,它一般在棋盘的边角运用的比较多。这是因为在棋盘的边角,常常出现相近或相似的棋型。只有出现这种棋型,“手割”才有用武之地。而在棋盘的中腹,正所谓“千古无同局”,几乎不可能出现相似的棋型。自然而然,“手割”也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这也是“手割”为什么出现在日本。而没有出现在中国古棋的原因。
由于有了“手割”,“日本流”的围棋好像很多都能够讲清楚道理。有很多道理浅显易懂,连普通爱好者都能够听懂。这好像也是“日本流”更容易被人接受的原因。能讲清楚道理本来是好事,不过千万不要把所有“道理”都当成“真理”。
棋盘上是没有多少“真理”的!
很多是似而非的所谓“职业棋手的感觉”。其实就是心中的条条框框太多了。在佛教中,有一种“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说法。心里的条条框框一多,就永远也达不到“看山还是山”的境界。
“看山是山”是业余,“看山不是山”是职业。而“看山还是山”。就是坂田先生所说的“超职业的感觉”!
李小强已经能够“看山还是山”了吗?
他当然还没有那个本事。他和这个年代的职业棋手相比,唯一的优势就是“见多识广”。这步“碰”的原创,其实是后世的韩国棋手李石头,李小强只是活学活用而已。
有一年李石头来中国,代表一个地方围棋队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