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方法之一吗?要精读一张棋谱,无非就是仔细一点,深入一点,这有什么了不起的?
但是实际上,想真正读懂一张棋谱,特别是想通过“读棋”来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想法,远比想象中的困难得多。
“。。。可是有时候,也会漫不经心地翻开杂志,扫一眼开篇的对局解说,这一扫可不要紧,是正经的人材在解说我的围棋,文章也是正经的人材执笔。像“坚忍”之类奇妙的形容词确实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解说内容的幼稚,不能说有什么错误,可是对棋手殚精竭力的地方只字不提。。。”
“。。。赵棋圣这一着有问题,致使形势转危,”看到这样的记叙。真可谓吓一跟头,形势怎么就转危了呢?真想说,那么咱俩接着下。。。”
以上这两段话,是日本赵治勋先生的一次“吐槽”。他所说的问题,其实就反应了“读棋”之难。对于现代棋手尚且如此,面对古代的棋谱就更不用说了。
由于无法和他们直接交流,因此无法了解他们在对局时候的真实想法。这样在研究他们棋谱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偏差。要么是“解读不到”,要么就是“过度解读”。这样一来,想要做的真正的公平和客观,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后世对中古棋的评价千差万别。高的说是“名人级别,相当了不起的水准”。低的呢,认为古代棋圣也就业余高段水平。连业余顶尖都达不到。
说实话,当一位棋手看其他人的棋谱,“过度解读”的情况可能有,但更多的,可能还是“解读不到”吧?就像赵治勋先生说的那样的:“对棋手殚精竭力的地方只字不提。。。”
陈超越九段在解读“当湖十局”的时候,就曾经发生过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要说陈九段也算是一位著名的“崇古派”了,他对范西屏和施襄夏两位棋圣,那是相当钦佩和推崇的。当然,他在解说“当湖十局”的时候,立场还是比较客观。该批评的地方照样批评。
在某一局中,他就曾经对两位棋圣的某步具体招法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应该下一步“跨断”,如果实战中下出这步棋,那么马上就可以获得优势。为了论证自己的意见,陈九段当然要配备大量的参考图,以说明自己推荐这步“跨断”的可行性。
可是对于陈九段的这个意见,有另外一个著名的“崇古派”不同意了。这就是国家队的罗教练。在那个时候,罗教练其实也没有去认真研究这盘棋局。他的逻辑非常简单,也非常有趣。他只是单纯的认为:陈九段推荐的那步“跨度”,应该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