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让草原部族和大明臣子所头疼的。
“诸位,朕只是问你们,是否要出兵协助朵颜三卫,你们也不必再旁敲侧击试探旁的了。咳咳。”朱祐樘说到后面又在咳嗽,但这次好像是把他给急得。
……
……
在场这些大臣,也算是大明的顶级文臣。
却在此时,他们不知该如何去给这件事定性。
照理说……这不应该有商议,直接回绝了朵颜三卫的上奏请求便可,要知道朵颜三卫可是说巴图蒙克调集了二十万兵马……也别觉得是朵颜三卫或是巴图蒙克在虚张声势。
巴图蒙克能在短时间内统一草原,不是靠嘴,也不是靠屡屡的奇兵取胜,也不是靠其大汗的名头。
而在于,巴图蒙克过去几代人,积累了大量的人口和牲畜,有了统一其余异姓王的资格。
为什么火筛那么骁勇善战,最后联合亦不剌、满都赉阿固勒呼等部族,最后还是输了?
单兵作战能力上,草原各部族之间差距也不是很大,关键就在于巴图蒙克的察哈尔部人多势众,而且一次倾巢而出至少有十几万人马,这就不是那些中小部族能招架的。
现在皇帝也说了,达延汗现在也怕被张周派兵端老巢,既然是要出兵东蒙古的朵颜三卫,肯定也是拖家带口一起去。
说人家有二十万人马,很夸张吗?
刘健看众人都不作声,他也不得不出来表明态度:“陛下,不应当出兵,并为此而劳民伤财。”
一旁的徐琼马上反对:“如此先前召见火筛,意义又何在?”
先前都不说话,一说话就两个人一起说。
随即就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观点,出兵和不出兵,各有了代表人物。
但要让他们区分到底谁支持出兵,谁不支持出兵……还真不像以前跟张周辩论时那么明确,因为这次本来就是他们文臣内部的矛盾。
他们甚至都还不知道朱祐樘的意向到底是如何。
以他们猜想,皇帝可能倾向于出兵,以维持其天下共主的形象,但那可是鞑靼二十万兵马倾巢而出,还加上朵颜三卫随时都可能反水,大明要出兵多少人马才有可能与之一战?
岂不成了……举国一战?
先前还说好了要在西北备战几年,现在就因为朵颜三卫上奏请求大明出兵,大明就放弃之前既定国策了?
所以皇帝的态度,他们也不好判断。
大概就是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