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衣食住行的需求。
种植粮食这种事,暂时看来还无解,开垦荒地没那么容易,剩下的就是从海外找寻新作物,这也需要时间。
但若是在织布效率上起来,会极大改善大明百姓穿衣的制约,毕竟对于一般人来说,一身普通的粗布麻衣穿个十年八载的都是正常的,缝缝补补又一年,甚至有人一件衣服穿一辈子,在很多地方也都有。
张周道:“陛下,要推广还是要先能制造出那么多的织布机。臣的想法是,先以官办的织布工坊,招募女工回来进行学习和训练,等她们学会之后,织布机数量增加之后,再逐渐推广到民间。过个几年,争取在大明每个大一点的州府,都会有织布工坊,所产出的布匹也可先用于军需调度。”
“对对对,先保证西北将士的用度。”朱祐樘听了之后大感欣慰,“西北过去数年也早就跟朝廷提出,要更换军服等,但哪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呢?若真能做到大批量的织布……那大明布匹还不是想用多少有多少?”
李荣笑着提醒道:“陛下,您忘了张先生所说的?到时应该担心草棉不够用了。”
朱祐樘道:“是该做出一定的改善。回头下旨到各地方,增加种植草棉的田亩,以后由朝廷来收购,以保证棉农不至于有损失。”
张周道:“陛下,光靠官府采办还不够,应该派专人进行采办才可。否则要靠地方官的话……只怕会打击到棉农的积极性。”
“嗯。”
朱祐樘大概明白张周的担忧。
这是上层跟底层之间沟通的断层,如果全靠地方官府的话,这种割裂还会加剧。
只有皇帝直接派人去,才能最大程度改善这种状况,但这也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办法,毕竟办事的仍旧是人,所谓的制度也都是人在执行。
……
……
说完了织布的事,朱祐樘坐下来,显得很感慨道:“秉宽,去南洋的船回来了,带回不少东西,有你需要的,应该会在一个月之后,送到京城来。”
张周拱手道:“多谢陛下挂心。”
朱祐樘道:“而今要派船去西洋的话,你看是否合适呢?”
朱祐樘这是先做决定,再来问张周的意见。
之前张周已经跟他规划过,让他知道,原来在海外还有一片很大的领地,甚至比大明的领土都要大,而且地广人稀,更重要的是那边的人近乎与刀耕火种,没有马匹、牛羊这些牲口,甚至连轮子都没有,甚至一些有几百万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