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朱祐樘好像有意让他张周在小范围的「自己人」面前露一手。
张周问道:「陛下,此战您认为,是应当收着打,还是要……」
「不能收!」
朱祐樘道,「年初的时候,大同等处就已经在积攒粮草辎重了,前半年新建伯跟朝廷伸手要粮的时候,朝中还那么多人非议他,说他不识时务,说他应该见好就收,现在却正好印证了,反倒是鞑靼人不会知难而退。一切都有所准备,那接下来,就应该是给他们个深刻的教训,如果只是不痛不痒的教训……那他们还会变本加厉。」
李璋在旁帮腔道:「很明显,新建伯是为入秋之后,鞑靼人的来犯做筹备,这应该是兵部早就有预警。还是蔡国公能料敌如神。」
朱祐樘没理会这种马屁话,继续问道:「秉宽,你觉得,此战应该怎么打。朕把各处能调集的兵马,按照之前所呈报的,都总结出来,你也应当都看过,三边能出兵十五万,大同能出兵十二万,如果再从京畿周边调兵的话,那就能出兵三十万以上……」
这次朱祐樘好像已经迫不及待要当千古一帝了。
这所谓的三十万兵马,张周看过,其实很勉强。
要在保证各处防守的情况下,征调十五万以上的兵马,就非要从京营以及各地来招募,其中有近乎半数还要是后勤补给人员,很难拿兵器上战场。
其实大明边疆能调动的兵马,一直都只有十万左右。
那除非是不顾后路,就是全力出击,各处的兵马一个都保留,才能勉强调出三十万人。
张周道:「陛下,要跟鞑靼人交战,完全用不上这么多,不妨按先前新建伯进军草原的规格,或者是……保国公带兵进河套的规模,调个五万兵爱美,您意下如何?」
「五万?会不会……」
朱祐樘显然觉得这数字,是少了点。
朱晖用五万人,把大明的脸面都丢尽了,要不是那场战事,通过杨一清等人力挽狂澜,或许大明就要在西北吃瘪。
张周道:「五万兵马足矣,只是在领兵将领的人选上,还有出兵的方略上,需要再行协调。」
「朕思量过,就由新建伯带兵,最为妥当。」朱祐樘想都没想,就觉得由王守仁带兵去,最合适。
也是因为,皇帝觉得,既然不全面出击,那就要找个善于以少打多的。
整个大明,好像没人比王守仁更会玩这种以少胜多。
张周笑道:「陛下,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