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尔敦人的优势在于机动性,铁峰郡方的优势在于地形。
所以温特斯重点防守几处咽喉要地,其他地方则以骑兵对骑兵。
特尔敦人可以派遣小股精骑翻山越岭迂回,温特斯也能出动骑兵反清扫。
奇兵覆灭,泰赤选择退兵。
其他几路进攻、佯攻的特尔敦人也无功而返。
温特斯命民兵将特尔敦丢弃在外面的土囊都收走,毕竟羊皮可是好东西。
白天的战斗在盾牌之墙发生,夜晚的战斗则由匕首之墙发起。
“为什么敌将不守河岸,反而让出河岸,在内陆布防?”对这个问题,泰赤百思不得其解。
当天晚上他就明白了——至少说,他认为他明白了。
地形决定了盾之墙和匕首之墙大致呈L型结构。
如果[L]的尺寸小一些,小到火枪和火炮的射程之内,那么两堵墙之间的空地就有了一个术语称呼“杀戮地带”,也叫“杀戮场”。
虽然匕首之墙和盾之墙的尺寸以公里计,但这两道墙的相对位置仍旧意味着一种夹击态势。
墙不仅是防御敌人的盾牌,也是发起进攻的出击阵地——围城战术课的内容。
当天晚上,泰赤得知有大队人马从“长墙”出击,不仅不吃惊,反而大呼三声“好”。
[注:“长墙”和“短墙”是特尔敦人对“盾之墙”和“匕首之墙”的称呼]
他早就算准对方一定会趁夜突袭,而且一定是从短墙攻过来,长墙的鼓噪出击必然是诱敌。
无论如何,只要对方选择离开工事野战,就是给特尔敦人机会。
依照泰赤的布置,分散扎营的各头领逐渐收缩,吸引两腿人的深入。
泰赤的本部精兵则守在矮墙附近,等待伏击矮墙出动的突袭部队。
果不其然,长墙鼓噪出击之后,矮墙也有了动静。
火把接连点起来,人喊马嘶声不绝,泰赤耐心地等待着。
直到从背后响起奔雷般的马蹄声,泰赤才意识到出了差错。
温特斯既不是从匕首之墙出击,也不是从盾之墙出击。
他在上游特尔敦奇兵曾经泅渡的位置架设浮桥,率领骑队穿越山林,朝着蛮子后背捅了下去。
一夜混战,特尔敦人尽数撤到滂沱河南岸,泰赤仅在北岸保留少量精兵控制徒涉场。
铁峰郡一方最终控制战场,从这个角度来说,是特尔敦人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