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书问,「你刚才说金庸蛮欣赏德间书店的那个中间人,他会不会成为我们的绊脚石?」
「防患于未然,还是要调查一下。」
「有道理。」
两天后,梁伯韬拜访玉郎大厦。
「于聘海,香江人。早年曾赴日本半工半读,76年到美国圣地亚哥大学攻读电视新闻专业,但后因无法凑足学费,辗转到加拿大沙省大学,修读政治经济。
79年回港后与朋友一起办了一份政论杂志,只出了五期。
随后因为这份履历进入了《财经日报》做电讯翻译,还在《信报》当过编辑,结识了一些商界人士。
85年创办智才管理顾问公司,在广西桂林经营漓苑酒店赚得第一桶金,之后他—
这次他居中为德间书店联系查先生,主要还是依靠做媒体时积攒的人脉。」
听着梁伯韬介绍着于品海的履历,陶玉书问:「听起来这人倒是个能人?」
梁伯韬眼中闪过一丝不屑,「这人与其说是商人,不如说是个客。」」
在商界,「客」可不是什麽好听的词,基本可以跟「骗子」划上等号。
陶玉书不认为梁伯韬是个以财势取人的小人,她问:「还查到了别的事?」
「在加拿大时因盗用信用卡丶冒签他人支票被判刑两年,服刑四个月后被遣返回来的,谎称是毕业回港。
在内地时也是连蒙带骗,今年年初还跑到菲l宾,在当地撒了不少钱结交了军政界人士。」
听到这里,陶玉书面色未改,内心反而有些高兴。
对于一个潜在的敌人,能掌握其弱点当然是值得高兴的事。
梁伯韬并未将于聘海这样的小人物放在心上,又对陶玉书说:
「林太,根据我们现在搜集到的信息,查先生应该是无意将明报交在外国人手里。
香江的几家报业都有各自的基础,明报被他们收购,必然会面临被肢解的命运,我相信查先生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场景。
至于长实丶百乐门这些买家,又无法将明报发扬广大。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握有《天天日报》《清新月刊》这些媒体资源的您都是查先生合作的最佳选项。」
梁伯韬的恭维并未让陶玉书的神色产生波动,陶玉书说:「这样的分析太过乐观了,现在收购的主动权掌握在查先生手里。他是好女不愁嫁啊!」
「再好的标的,价格也有上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