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嘴唇,语气一压道,“九窍玉塞——说白了就是从死人身上摘下来的......”
“死人身上的东西?那怕啥!”杰子一脸的不以为然,“现在市面上的物件,那不都是从老祖宗墓里挖出来的么?就连博物馆里的,不也一样么,那还展览呢,这没事!”
“不是,”陈阳冲着杰子摆摆手,“这些东西,跟那些可不一样!九窍玉塞它是这么回事......”
说着,陈阳微微眯起眼缓缓开口:九窍玉塞,这种东西存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古代。最早出现的玉塞,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那时候还只是些简单的形制,常见于死者的耳朵或者鼻子里,作为随葬品,虽不成套,但却有了雏形。
在东周时期墓葬中,已经发现用短小圆柱形的玉器填塞尸体孔窍的习俗。这些最初的玉塞多以圆润为形,表面简洁,甚至可以称得上拙朴。但也只是偶尔用于耳孔或鼻孔,与后来精细复杂的套装玉塞相比,不过是些点缀罢了。
直到西汉,随着封建社会礼乐制度的繁盛,这种器物才开始形成一整套的完整形制,也就是后来被称为‘九窍玉塞’的东西。在汉代,整套玉器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尊贵,用以塞住死者的这些孔窍,守住魂灵不散,同时也表达了古人对永恒不朽的追求。
用九窍玉塞的习俗在汉代极为流行,不过由于它所需成本极高,通常只是王侯将相或者豪族望族才有资格使用。有的王侯墓,因为完整地使用了玉覆面或玉衣,就省去了眼部玉塞,这么做也是为了方便,让整个装殓更加贴合身份和规制。可惜,这世上能够保留下完整九窍玉塞的墓葬并不多,稀少得令人感叹。
《伤寒杂病论》的名医张仲景,这位医圣最早提出了九窍通阴阳的理论,认为人体的九窍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九窍通畅则身体健康,九窍闭塞则容易生病。
到了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中医学家葛洪,他进一步发展了张仲景的理论,认为金玉可以使尸体不腐。葛洪道、医两相通,在此基础上推论,人活着要保护九窍,死后为避免元神散、精气泄,则要闭塞九窍,提议根据玉石集天地精华的特性,堵塞各处,达到尸身长安不腐的目的。
最后,陈阳微微停顿了一下,“杰子哥、山哥,你们必须明白,九窍玉塞不仅仅是随葬品那么简单,它是插入尸体内部的。所以......某些时候,这种东西,在古董市场里,它没有市场。”
“九窍?”杰子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向廖振山,“我一直都只知道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