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臣,是当之无愧的从龙之臣,更早在琅琊时就参与过很多这种会议,对王政一贯以来的战后建设之构想其实非常了解,在他看来,王政内心应该也更认同郭嘉的意见多一些,所谓长痛不如短痛。
果然,只见王政听完之后连连点头:「说的不错,不过张相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在粮食不足的情况下征召劳力,或会导致民心不稳,本将也于心不忍。」
没有粮食就不能征召民力了?
在此世大部分诸侯看来,这根本不是问题,没有粮食但我有刀兵啊...拿刀架在那些蚁民的脖子上,他们还敢不干活么?
但王政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这么去做的。
铁与血的征途一路走来,他自然已算不上什么好人了,但王政终究没有忘记自家两世皆为草根出身,对于底层的百姓仍旧抱有一定的同理心。
这时,一旁的刘晔突然插口道:「州牧,也不一定非要用粮食,以田地为饵如何?」
「孙策叛乱虽然对江东民生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却也因为此节,庐江郡内不少豪强皆以破家灭门,主公克复寿春时,一路也杀了不少负隅顽抗的地方士族,两者相加,收归官有的农田数量着实不少。」
「便如寿春,城内还好些,城外乡野能有百亩之田的人家,已经甚是罕见了。」
刘晔道:「臣听闻主公当初在彭城时便曾以田地为饵,吸引了大量的流民,若是循此旧例,江东境内的百姓,周边的流民,乃至一些山越人,或许皆会因此被吸引来做咱们的劳力。」
其实不仅是克复寿春的一路上天军杀了不少豪强,后面征伐九江各处郡县,望风而投的聪明人固然不少,却也有不少人也不知是因为对袁术甚为忠心,还是对王政这个黄巾贼快太过鄙夷,死硬分子其实不少。
当然,最后一一都死在了分兵征伐的黄忠、魏延合乔绾的手里,如果按照比例来算,死在大乔这个同为江东士族出身手里的豪强反是最多的,九江能在短短数月内尽归王政,说起来这几个将领的心狠手辣也不无功劳,不过他们杀的豪绅士族未免太多,便在黄忠和魏延返回寿春的当日,还有本地官员为此上书弹劾,说这几个将领太过滥杀,有损州牧仁厚之名。
王政当面自然是连连点头,说这些人说的很对,更承诺会对这几人大加训斥,狠狠责罚,不过转过身却对黄忠和魏延温言抚慰,就加明着说
「杀的好,杀的妙,杀的呱呱叫」之言了。
毕竟在他的心里,其实是巴不得治下的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