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一行人在莆田比预期多逗留了两日,不仅学到了番薯的人工栽培方法,还将几罐番薯苗小心地运上了马车。她打算把这些孕育在泥土罐子里的嫩绿番薯苗。先带到杭州的别院地里去栽培,等他们结束江南的所有游程和事项后。再带去小汤山的农庄里去栽种,若是试验成功,小汤山闲置的山地可以用来大规模地栽种这种又粉又甜、皮红心黄的优质番薯。
在槿玺的意识里,这番薯的用处可大了,粮灾时可以缓解灾情压力,粮丰时可以当做零食、小吃。什么番薯干、番薯条、番薯片……干的脆的、糯的甜的……总之,槿玺对于番薯这样一种好吃又实惠的粮食作物,很是喜欢。
当然了,还有一种非常有用的粮食作物便是玉米了。不过,清朝的玉米推广已经很给力了,早在胤禛五岁那年让骆安学习商贸事务开始,就已经从南方一带陆陆续续地调来了玉米种子,提倡在京城近郊种起了玉米。只是,京城的老百姓对玉米的喜爱远没有小麦来的积极。许是玉米能做的花样太少吧。无非就玉米面和的玉米馍馍,再多就没有了。
不过,自从槿玺的“果之语”点心坊和“玺藤”茶馆陆续引进玉米做料子的点心后,京城的老百姓对玉米的认识和接受又越发进了一步。什么玉米片炸的酥饼、西式培根卷里的玉米丁、奶油味的爆米花、直接烧烤吃的嫩玉米、玉米熬的浓汤……花样百出,居然都是平常不甚为意的玉米。如此一来,许多点心铺相继学“果之语”,加入了玉米面做的各类点心,还别说,生意确实好了不少。这样一来,京城几家专卖点心的大铺子都纷纷向“果之语”看齐。无奈,这古时候还没专利一说,有样学样,毕竟,这些点心都是不带什么技术含量的东西,多吃几次就能从中心瞧出大致做法了,无非做出来的模样和味道没有“果之语”出品的地道罢了。
番薯也一样,特别是如今京城里还没番薯这么一种粮食呢。趁热打铁,必定能大赚一笔。
胤禛见槿玺高兴的模样,失笑之余自是鼎力相助。一路上,将她多看两眼的特产,都让祈五往马车上搬。直至抵达武夷时,原本两辆马车、六个人的轻便队伍,成了六辆马车、十个人。后头四辆马车则是路上临时买的货车,几乎装满了各个城镇里掏来的土特产、手工艺品,几乎可以开家极具地方特色的铺子了。同时还花高价钱聘了四个车夫,毕竟,这一路送到杭州也不是件轻松的活儿。
一行人在胤禛的指示下来到了武夷一家规模较大的客栈,打算投宿一晚、好生休整后再与宋向南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