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断断续续做做,大隋自己就不够用,哪还有产品来出口?
而益州和扬州等地,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很多大型蜀锦厂、丝绸厂、瓷器厂。
也就是说,早在魏晋南北朝,国内小作坊式的资本主义就已经萌芽了。
很快,杨集就在杨师道的带领下,来到了武家作坊。
武家作坊和传统的工场一样,实行了前店中坊后宅的格局,店铺的柜台很长、左右两边的货架很高,但此时的柜台和货架都是空的,从中可以想象得出产品上市时、商人汹涌而来的景象,然而现在却只有一名伙计坐在柜台之内守着空荡荡的店铺。
“你们东主在吗?”
杨师道在柜台上重重一敲,点着头打盹的伙计吓了一跳,连忙起身道:“在在在,客人要买布料吗?”
当他看清来人是县令之后,说话也变得结巴起来,“杨县令稍候,我去叫东主来。”他话音刚落,便一溜烟向后面跑去。
杨师道没有理会那名慌里慌张的伙计,向杨集介绍道:“王叔,武家作坊是商人武元路所开,他原本是敦煌人士,但是由于周、齐、陈六大家族涌入敦煌,他惨遭排挤,无法立足,于是举家搬到伊州,当了伊吾国的人,后来在伊吾老城开办了作坊,可同样惨遭伊吾国的旧贵族排斥、盘剥,于是又跑去了罗护镇立足,他死了以后,作坊由他三个儿子接手,镇远城建成以后就搬了过来。武家作坊现有两百多张织机,老大武行风,主要负责卖货和对外打交道;老二武御风管工场、老三武乘风收原料,他们三兄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而排行第二的张家作坊,只有六十多张织机,规模只有武家三成。”
杨集问道:“镇远县除了纺织作坊,还有什么作坊?”
杨师道答道:“还有三十多家大小不一的酿酒坊,但是雇工四百余人的作坊,武家是唯独一家。”
正说到这里,大堂后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高大魁梧的中年男子小跑而来,老远便拱手道:“杨县令怎么有空光临小店了?”
“这是武家老大武行风。”杨师道迅速向杨集说了一声,对着武行风还了一礼,又给他介绍了杨集:“武东主,这是大隋卫王,也是我们凉州的刺史、大总管。”
武行风大吃一惊,额头瞬间流下几滴汗水,他作为伊州最大的商人,消息十分灵通,不仅知道大总管是杨集,还知道对方杀得处月部和大湖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说是杀人如麻毫不为过。
这个煞神忽然来到武家,也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