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北临渭水,由于和渭水河床持平,造成了供水、排水不畅、污水聚而不泄等问题;再加上渭水河床不时南北摆,使汉长安城每年雨季便有被水淹的危险,已经不能国都的使命,于是先帝让宇文恺在龙首原南坡选址建城,兴建了大兴城。
朝廷搬走以后, 汉长安城很快就萧条了下来,但是朝廷并将之摧毁,而是拆了城北的城墙,挖出许多大码头,并在城中兴建了许多高大的官仓,使它和灞上一样, 成为大兴城左右的两大货物集散地。不过西边物资不多,所以汉长安城的码头远不如灞上码头繁华、热闹。
黄昏时分, 杨集等人在汉长安城码头登陆, 等战马、马车、物资一一搬上岸,杨集便骑着雪白宝马幻影沿着宽阔街道上前行,准备赶回大兴城。
让他意外的是,一路上可以看到很多军卒、衙役正在搬着木料、茅草、瓦片,登上梯子,帮城内的百姓修补房子,许多白发苍的老百姓喜上眉梢的躬身感谢,更有一些人端走吃食,让士兵、衙役休息吃饭。
看着这一幕,李大亮动容道:“都说匪过如梳、兵过如篦,能做到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已是有道王师。但现在这些兵卒与百姓融为一体,岂止有道二字?我本以为只有我们凉州这么做,未曾想关中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军队。”
杜如晦见得这一幕,也是触动极深。深有感触的说道:“我在关中生活了十多年,从未见兵卒为百姓修补房屋、解百姓之繁难, 这倒奇了。”
古之兵家,多数是在兵书上强调庙算、军需、赏罚、计谋、用间对军争胜负的作用,鲜少有人从政治角度、从百姓角度去思考军队和百姓之间的依存关系。
孙子虽然说过“上下同欲者胜。”然而他这个“上下”流传至今, 已经被解读为君与臣、将与兵的关系,而不是军与民、君与民。
先前,杜如晦听杨集说过军卒来自百姓,是子弟之兵,家中子弟为父老乡亲排忧解难,乃是人子之孝、应有之义。当时他便觉得纵观古之名将,也没有人谁对军民之情有如此机纾之论,当真是如同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一般。
凉州有这么一个“另类的首领”,凉州“兵卒为百姓修补房屋,解百姓之繁难”,并不稀奇;但是关中以及其他地方,出现这种事情,就很稀奇了。
“真心为民的将官其实很多很多,他们不是不知道军民如水一家亲的道理、也不是不想这么做,而是各种制度、各种限制绑缚了他们手脚。”杨集看了看忙碌的将士,继续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