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很不满意,写书这种事情是比较主观的,估计朱允炆没少在书里写当年诸王怎么怎么跋扈,怎么怎么祸害百姓,朱元璋又是如何如何宠爱他这个孙子,为了让孙子顺利继位,要削藩什么的。
这还行?这一版明显不符合朱棣的要求,所以他需要一个更为适合起兵靖难的太祖实录,比如把朱允炆写成窃居大统,迫害诸王的昏君。
甚至他自己也需要一个更显赫的出身。
郑和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上,百官都听懵了,朱棣居然这般雷厉风行,这般急!整个登基大典上来没有一点虚头巴脑的,更没有读书人那半天说不到点上的毛病,上来就是两记重拳,一些官员再次不确定地抬头望去,这种风格...确定上面坐的不是先帝?
念完第二份诏书,郑和的嗓子已经有些哑了,但还没完,他掏出了第三份圣旨,而这份圣旨,是对人事的安排。
显然这是官员们最为关心的内容,百官顿时精神一振,好些站在一侧的北平系官员将领更是竖起了耳朵。
圣旨开头,是对建文帝、皇后还有太子的葬礼安排,只是因为不承认建文帝的统治,所以安葬的仪制以太子身份进行,这算是给了那些和朱允炆亲近的一个官员交代,也是朱棣对自己仁厚的展示,不过让百官揪心的是,朱棣甚至没有给朱允炆一个谥号。
安排完了朱允炆,接下来就是要安排诸王了,朱棣本人是打着靖难旗号起家的,对待诸王自然不能刻薄了,当初自焚的湘王谥号是“戾”,朱棣便改为了“献”,而其他诸王也统一复爵,只是封地暂时还没有决定,要等到登基大典之后再另做安排。
诸王出列谢恩,百官眼巴巴地看着,还没品出味儿来,重头戏就来了,诸王之下,便是群臣的赏赐和安排。
首先是有从龙之功的北平官员,而第一功臣,自然落到了燕军第一大将,在东昌朱棣身陷重围时,拼死相救以致身陷重围战死的张玉了,毕竟人已经死了,封赏自然是要高一些的,追赠张玉为英国公,加封河间忠武王,谥忠显。
第二功臣,是首倡靖难,带兵征战,安稳地方,四年以来兢兢业业的顾怀,封靖国公。
第三位是朱能,封成国公,第四位是丘福,封淇国公。
此四国公俱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食禄两千五百石,子孙世袭。
公爵之下,便是侯爵,除了追封谭渊为崇安侯,谥壮节之外,还另外封了十三位侯爷,给朱棣报信朝廷动手的张信、真定一战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