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翻脸,只能不断安抚羌族,并告诉他们,这件事是我秦国的错,如果你们愿意,我们可以给你们其他方面的补偿。
但是人我们是真没有,如果你们非想要回大军,只能去找赵国了。
……
九月下旬,全国各地的吏员逐渐赶到邯郸,准备接下来吏员考试。
在过去,他们想要升官,只能等到某一天幸运突然降落到自己头上,被贵人看重。或者舍弃掉一切,给某个贵族当门客,然后等一个被举荐的机会。
这个机会可能有,也可能一辈子都不会遇到。
像赵国这样,给予所有人一个公平的机会,不问出身,不问过往,只问才能的选拔方式,是亘古未有的。
吏员们皆摩拳擦掌,做足了准备,下定决心一定要借这个机会,搏一个光明的未来。
「这次一共多少人参加考试?」赵括问道。
吏员考核分为两次,第一次是地方上的,考核方式也由各地方郡守自行负责,只有通过考核的才能继续担任吏员。
第二次则是在邯郸举行的,通过地方上的考核之后,才能够参加,至于考试内容,到现在都没有人知道是什么。
「六千多人,几乎一半左右的吏员都参加了,特别是河北,太原,河套这些地区,大部分吏员都报名了。」荀子说道。
赵国故地的官员收到消息更早,准备的也更充分,对风向的把握也更加精准,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比其他地区的优势更加明显。
不过赵括并没打算搞什么按地区分卷考试。
赵国故地对赵国贡献更大,享受一些利益是理所应当的,天下哪有什么真正的公平可言。
「希望能够找一些好苗子吧。」赵括说道,赵国现在还有三百多个官位空缺,甚至有的郡,郡守、郡尉、郡丞三个官位上面只有一个有人,不少县也是这样。
短时间内不会出啥问题,但时间长了必然影响地方行政管理。
「考试场地,笔墨纸砚,试卷,桌椅等等都要安排好,同时,还要防止有人作弊,这是我赵国第一次吏员考试,绝对不能出问题。」赵括再次叮嘱道。
「臣等已经商量好,考试地点直接放在军营,地方宽敞,由将士们进行监考,绝对没有人敢作弊。」荀子笑着说道。
他们当初为了定考试地点,还讨论了好久,因为赵国没有能够容纳六千多人的大殿,若是分在不同大殿,又有些不好,最后还是乐毅拍板,直接放在军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