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雨铁的性能来分析明军的东宁铳有些牛头不对马嘴,但是他说得没错,雨天还是造成了影响,明军东宁铳的击发率已经下降到不足平日的七成。
至于明军的火铳为何能冒雨开火,并非是有什么高深的技术发明。
自从东宁铳大规模装备军队后,军械司就一直在研究如何让火铳在雨天也能持续作战。
他们提出了好几种解决方案,经过实际测试并综合考虑了成本等因素,军械司统一为东宁铳制造了防水器械。
说白了就是一个铁盒子加上些皮子和蜂蜡,军械司专门打造了一个可拆卸的铁盒,正好能盖住燧发枪的发射组件,可以用于雨天作战。
下雨天时,士卒们就会拿出小铁盒装在发射组件上将其完全盖住,再用皮革包裹住缝隙, 同时用蜂蜡涂抹在火药池旁避免渗水, 三层保险下达到较好的防水效果。
经过实战测试, 这种组合方式能让东宁铳在小雨或中雨时保持住六成左右的正常击发率,当然如果是碰到那种狂风暴雨的天气一样要抓瞎,全部哑火没得说。
这种防水措施虽然效果不错,但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在喇哈达下令清军加快进攻时这个缺点开始显现出来,那就是火铳发射的频率变慢。
发射组件盖上盒子后,在装填时就多出了一个步骤即开盒拉火门再关盒。
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仔细,注意不能让组件受到雨水直淋,这导致火铳整体装填速度变慢,发射的频率自然也大不如平常。
饶是如此,雨天还能持续开火的明军仍给清军造成了不小的震动和杀伤。
清军的火绳鸟铳不能用,弓弦受潮也难堪用,失去了远程攻击手段的清军只能东宁铳的射击艰难地靠近。
随着明军火铳一次又一次响起,不少清军开始崩溃了,他们大喊大叫着坚信明军是会妖术,哪里有火铳可以在雨天一直开火的!
这番言论很快引起前线进攻部队的恐慌,越来越多的人大喊着敌人会妖术,开始逃离战场。
督战队来回砍杀近百人仍止不住颓势,第二波进攻的部队就这样很快被击退。
喇哈达沉下心来提示自己不能着急,他命令所部收拢溃兵重整阵型,随即亲自率领军标三大营的精锐绿营兵展开了第三轮冲锋。
军标三大营是喇哈达亲自统领,亲自训练的精锐绿营,三大营数千人呈分散阵型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快速向明军阵地冲锋。
射击间隙变长的明军火铳给敌人造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