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的,他揣摩上意,借以投机,决定好好“招待”一番明郑使节。
若是姚启圣知道赵梓的这般想法只怕会气的吐血,他辛辛苦苦亲自安排,好不容易哄骗着马仪以为清廷短期内不会进军,放松了警惕,若浙江这边突然态度强硬起来,只怕马仪很快就会反应过来。
过去伪清、东宁两地往来,不曾讲过什么对等之礼,伪清始终以一种俯视的态度来看待东宁,不忘对方是自己的手下败将。
即便偶尔几次态度有所亲善和缓也是为了引诱东宁早日主动纳土投降。
大多数情况下,伪清派遣到东宁岛上的使节和随员们在交聘交往时, 往往以强凌弱, 怠慢明郑,在言语、礼节和实际利益上占尽便宜。
但这种旧有的外交方式, 随着形势的转变,在马仪看来,显然是不合时宜了。
这一点伪清方面的官员有的已经明白了,但有的还无法切身体会。
是以杭州这边在赵梓的故意安排下,接待明郑的使节团人员出现了怠慢失礼的举动。
出乎伪清方面的预料,这番小动作第一时间引起了马仪的激烈反应。
他不但命令随从护卫的明军士卒将失礼的接待人员当场扣下,更是郑重其事地穿上明郑官袍,押着这名被拿下的接待人员直闯浙江布政使衙门,要找赵梓要个说法。
守在行馆的几个清军士卒正要拦截,就见马仪毫不犹豫地拔出腰间佩剑就砍,清军众士卒骇然失色,连连退避闪躲,不敢还手。
马仪就这样一路追砍着看管的清军兵卒来到了人潮汹涌的大街上,霎时间引起了街上百姓的层层围观。
原本盘踞在东宁的明郑政权对杭州的居民们来说不过是走卒贩夫之间闲谈时的一条远方消息,比之奇闻轶事也差不了多少。
但直到数月前,明郑军队围攻杭州的记忆历历在目。
那场围攻让杭州城的居民们原本以为离他们十分遥远的威胁突然间变的清晰起来。
当然,在那场战斗中只有守在城头的一线作战部队和一部分协助守城的民夫才得以见到明军的真容。
对于杭州城大部分民众来说,那次围城战的记忆只是城外连续不断地火炮轰鸣声和街道上紧张肃穆的巡逻兵丁。
如今活生生的明郑使节团出现在大街上,引发了众人的好奇,观者如堵。
马仪毫不介意,他巴不得把事情闹大,眼见民众越聚越多,他单手持剑大声控诉着赵梓的失礼,理所当然地收获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