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城,位于越地与西南交界之地,因漕运而兴起,成为了越地有数的商贸之城。
伴随着乱世的来临,上阳城的战略价值越发凸显了出来,成为西南军与越军争夺的焦点。
拿下上阳城,西南大军就可以沿江而下,一路杀进江淮腹地,收取吴越之地。
可以说上阳城不光是越王的门户,同样也是吴王的门户,只不过恰好掌控在越王手中。
这也是去岁佯攻,李牧率先伐越的根本原因。地理位置决定了从上阳城进攻,沿江而下的路线更好走。
要不然就得翻山越岭,对着一座座要塞坚城一路强攻。别的问题都好说,关键还是后勤跟不上。
哪怕是高武世界,运粮还是得靠民夫。储物戒之类的高端装备虽然存在,但是相对大军的消耗而言,实在是太过杯水车薪。
出于战略价值的考虑,昔日以商贸繁荣的上阳城,此刻已然化身战争要塞。
为了加固城防,早在两年前越王就开始在此修筑工事。此刻的上阳城,城墙高十余丈、宽三四丈,用一句铜墙铁壁来容易也不为过。
如此坚固的城防,越王还嫌不够。又花费重金请来了阵法宗师,在城墙上布置了若干道阵法。
不光城防坚固,城内还驻扎着二十万大军,并且囤积了足够大军食用两年的粮草,就是为了防备西南兵长期围困。
如此充分的准备,可谓是固若金汤。可作为镇守使的赵文戈,还是感到一阵不安。
自从吴王出兵偷袭东越之后,越王就抽调了南线的兵力,除了上阳城这种战略要地外,别的地区驻军人数都大幅度减少。
长期和西南军交手,赵文戈非常明白对方的厉害。并非敌人的单兵战斗力多强,关键是敌军没有吃空饷。
对统兵将领而言,没有吃空饷可并不仅仅只是代表清廉,更代表着后勤物资供应充足。
事实上,进入乱世之后吃空饷的迹象,就已经得到遏制。所有统兵将领都知道,手中的军队才是自己的本钱。
如果情况允许,大部分将领都希望自己手中的兵更多一些、更精锐一些,可问题是实际情况不允许。
理论上来说,越王发放的军饷是充足的。现实却是这个充足仅限于出库之时的足额,半路运输也是需要损耗的。
核定的运输损耗,那只是理论状态下。遭遇各种突发情况导致的损失,很多时候都没法上报,只能自行承担。
为了保证供应充足,虚报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