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太快,但是呢底子不稳,步子垮太大了,结果就扯着蛋了。
他们都是表面上统一了各个小国,但是这些盘根错节的旧势力,也就是门阀士族,一直都没能消化,加上这两个朝代的强权皇帝,都喜欢谋求改革,就严重危害到门阀仕族、世家大族的利益了嘛。
再加上后期确实穷兵黩武,老百姓也受不了,所以呢,在隋朝末期,才有那七十二路反王的乱世出来。
最后,根基不稳的隋朝很快就从巅峰跌落,到了灭亡。
可以说,隋朝把得罪人的事,基本上全都干完了,该打下的基础也全都打好了,然后才有唐朝的辉煌。
所以,历史上讲,汉承秦志,唐袭隋志,汉唐之所以能延续数百年,那么嚣张,秦隋两朝打下的基础,至少得占一半功劳。
江鸿飞不想大元帝国成为秦隋那样的短命王朝,更不想为别的王朝做嫁衣。
所以江鸿飞肯定得总结历史教训。
隋唐的朝代更迭呢,究其原因,离不开隋唐第一门阀势力——关陇集团,在背后的操纵和博弈。
所谓关陇集团,就是世家大族的联合体。
如果不是关陇集团这些势力的点头和认可,恐怕最后的胜利者也不会是李唐。
往严重一点来说,李唐不过就是关陇集团的代理人而已。
才华横溢的李白、杜甫,不照样要走豪门的路子吗?
那时的人,一见面,不都先问你是哪家的吗?
什么五姓七望、关中四姓,韦、裴、柳、薛,都是这些。
其实就是连唐中的安史之乱,实质上也是唐朝内部世家门阀的权力游戏。
这些关陇门阀士族,大量啃食国家的资源,让权力只能流传在一小部分人手里,阶层固化极其严重。
即便是有科举,那也是在走形势,你的身份背景,早就被考官调查的一清二楚。
隋唐科举最大的作用,就是给这些门阀士族子弟增加做官的合理性,底层百姓要想阶层跃迁,那你想都不要想。
于是,在这种绝望的世界里,终于惹怒了一个下等人,那就是盐商出身的黄巢。
黄巢苦读寒窗,却屡试不中,在看清了科举和官场的黑暗后,在离开长安之前,愤恨地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不弟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几年后,到了乾符二年,唐朝各地爆发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