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位置,遭到了大元军骑兵的毁灭性打击。
夏军的炮兵选拔标准之低,令人咋舌。
他们只看重能否打响灵力武器,却忽视了炮击的准确性和效果。
这种短视的行为,既源于西夏缺乏掌握灵力武器技术的人才,也反映了西夏将士对新技术的不信任与排斥。
在生死存亡之际,他们宁愿依赖熟悉的弓马,也不愿冒险尝试那些看似强大实则不可靠的灵力武器。
事实上,先进的灵力武器背后,是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支持。
而西夏,一个地处边陲、国力衰微的国家,又怎能奢望拥有这样的实力?
在这场技术与意志的较量中,西夏的失败似乎早已注定。
其实,早前李仁孝与其朝臣尚存一丝傲骨,暗自思量:昔日大元帝国对我西夏轻慢以待,未来或将是西夏让大元难以企及。
然而,当战火真正燃起,他们方才领悟,即便是昔日强盛的金国,也在大元的铁蹄下未能撑过两载春秋,这背后的真相竟然是,大元帝国根本就不怕曾经跟赵宋王朝打了上百年的西夏,只是他们从前有更要紧的事,才未曾全力以赴,否则西夏或早已灰飞烟灭。
面对无法逆转的战局,李仁孝君臣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怜悯之上,尤其是那位大元帝国的皇帝江鸿飞。
但九次遣使,皆如泥牛入海,无半点回音,这无疑是江鸿飞决心吞并西夏的明确信号。
战场上,大元军的攻势如潮,不仅从横山四面夹击,更有朱武、折可求等将领,借由草原防御之便,转而成为攻夏的利刃。他们以王德、折彦质为前驱,一战即克银州,王德更是力挫西夏副元帅李海干布,威震四方。
随后,大元军策略灵活,朱武、折可求分兵两路,一取沙洲,一占黑水城,西夏疆土日益萎缩。
折彦质更是在贺兰山再次击败李海干布,朱武则率军直抵浑垂山,彻底阻断了西夏的最后退路。
与此同时,折家军在折可求的带领下,接连攻克甘、沙、肃等战略要地,西夏危在旦夕。
面对大元军的步步紧逼,李仁孝年少登基,年仅十七,面临如此绝境,心中满是恐惧与无奈。
朝中众说纷纭,有主张逃亡灵州以图后计的,有建议坚壁清野、死战到底的,亦有劝谏再派使者求和的。
在这进退维谷之际,李仁孝深感力不从心,只能勉强维持现状。
然而,噩耗接踵而至,夏州统军萧合达的投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