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时国内舆论环境,对于拍摄地下电影的导演也很同情,那时导演拍摄地下电影,然后欧洲拿奖,这就是2000年左右中国电影导演的上升之路。
那么欧洲电影节的评断标准,就是这些导演自己去参考的问题。看看那些年的电影,基本都是按这个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后面有一个创作逻辑,比如戛纳要表达社会底层的痛苦,这就是社会责任,所以和媚外无关,是创作逻辑被国外引导。
2010年后,地下导演不在被各种媒体所关注,这种创作逻辑被消解,拿奖不再是一个导演的必要上升空间,但是肯定还是一个加分项。
那些好莱坞式的创作语言被拿上台面,于是媒体对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开始重视,每年都会那奥斯卡说事。
不过票房对于导演们来说,越来越重要,时代在变,拍出观众喜欢的高评分电影,成了新的要求。
可能是因为孟轻舟录制的《铿锵三人行》播出,圈里圈外对他有了新的认识,也不知某些人是出于什么心理,网上突然有了不少的杂音;
已经很久没有人公开的批评过轻舟的电影了,收到周芸的提醒后,他仔细的看了看微博以及网上的评论;
还真别说,人家带着惋惜的口吻,一幅业界前辈提点后辈的谆谆教诲,找的理由也很上台面,青年导演还需要继续磨练,不益好高骛远;
第六代导演中的先锋,曾经震惊业界的“七君子”事件中的张元,在九四年解禁后,张元找李兵兵主演,拍了《过年回家》,接着又拍了《我爱你》和《绿茶》。可惜电影票房一片惨淡,在张元的故乡南京出现了“零票房”的尴尬局面。
他自己面对媒体曾感慨说道:“艺术和市场是对立的。”
其实不说市场,单就影片的批判力度与艺术价值来讲,解禁后的几部影片明显比不过早期作品。
曾经对国外奖项趋之若鹜的张元,如今更看重电影的票房,对孟轻舟的成就,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丝不平之心;
所以他在媒体上意有所指的告诫年轻导演,不要盲目的“媚外”,
所谓的“媚外”的批评,并不是今天的年轻人无知才提出来的。因为十几年前,张一谋的《红高粱》拿到柏林电影节大奖的时候,国内所谓“丑化中国,讨好外国人”的批评更加强烈,比今天有过之无不及。
每位导演都要从模仿进入到个人风格的探索,都只能靠挖掘个人经历来达成。许安华拍香港,杨德昌拍台北,侯孝贤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