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首日能够收获千万票房已属不易,未来的走势并不看好。
“太想站在客观的角度讲述历史,结果拍得不像剧情片也不像纪录片,成了一笔流水账。间离式的对镜头讲述是个新尝试,但不见得是个好尝试。整体太不照顾观众,对耐心是个大考验。看到两个小时实在太困太累,隔壁小哥睡了几觉还没坚持看完!”
“成因萧军,死为萧红。颠沛流离,支离破碎。成也李樯,败也李樯。至于许鞍华和汤唯,感觉没她们什么事。老老实实拍人家恋爱,一个人流落武汉,弥留于香港,不挺好么。非要整成剧作大师,自作自受。”
要说按照萧红的人生,和许安华、李樯的功力,如果把这个拍成一部催人泪下、唏嘘哀婉的故事,是一件不难的事情,许安华和李樯显然没有这么做。他们很显然选择了剑走偏锋,尽情满足他们自己的艺术追求,将大众的趣味舍弃。
可能许安华已经做好了挨骂的准备。这显然不是一部拍给大众看的电影。对萧红没有半点了解的人,这部片子根本就是鸡同鸭讲,不知所云。
加上许导演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影片使用了倒叙、插叙、直叙等多种叙事手法,时间轴整个被割裂,显得凌乱细碎。然而对于知晓萧红事迹的人来说,却是有章可循,尚有逻辑。
可是许安华太过于追求艺术性了。就连话剧式的旁白,打破第四层镜与观众直接对话的手法,运用得显得有些矫作而刻意,不如《纸牌屋》用得行云流水。
访谈式的人物采访和陈述,是贯穿整个片子的引子,这个手法在华语电影可谓是另辟蹊径,勇气和魄力可嘉,但这种模仿纪录片的形式加上之前看似杂乱的时间叙事方法,还是有待商讨的。
许安华想来一定是很想要力求事实就是、客观真实。整部片子对于萧红的私生活和个人经历,几乎没有做出评价和判断。通过一个个与萧红有过接触的人的嘴来一个个讲述。
整部电影仿佛能够感觉到许安华畏首畏尾的顾虑:这里不能煽情、那里要克制,要展现客观的人性和萧红本身的面貌。”
可毕竟这不是一部纪录片,对于萧红那样的人,就算是不小心夹杂了情感,那又怎么样呢?何必要将自己逼到这样的境地?
《黄金时代》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一方面是纪录片式的;萧红一生认识过的人全体出面,他们在镜头前接受了架空的采访,他们用回忆的口气叙述着他们眼中和记忆里的萧红;
然而如果仅此而已,《黄金时代》不过是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