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作品很多也都是主旋律的,但明显没有那种“脱离观众”“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看不起观众”的那种“说教味儿”,而近十年来这种“说教味儿”就越来越明显。
用具体的人来说,同样的姜昆、赵本山、黄宏、冯巩和郭冬临,在不同年代的作品画风都不一样,到底是他们自己变化了,还是其他的什么变化了?
如果看过80、90年代的姜昆作品,很难想象二三十年后的姜昆会变成现在的画风,问题的答案就在这种变化的背后。
主旋律作品很多类型,不是只有又红又专才叫主旋律,以电影音乐为例,爱国主旋律与优美动听音乐不矛盾。
想想《上甘岭》《我的祖国》怎么唱的?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想想《喀秋莎》怎么唱的?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其实都承载着一个国家思想、舆论、文化、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例如商业电影极其发达的美国好莱坞,它们把商业片和主旋律作了一个最好的结合示范。
美国的民主、自由等一切光辉形象,在电影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哪怕是带有社会批判,但你不得不承认,这种勇于承认的勇气,也可以当作是美国自由体系的另一种表现。
说实话,很多人看美国电影唯一感受就是,美国人真牛逼,人家几乎把主旋律玩到了骨子里,他们可以通篇骂着政府,骂着总统,骂着职权部门,然后告诉你,我们美国不完美,但我们美国是个尊重自由意志的国家。
他们可以通过电影将政府和国家彻底撕裂,告诉你美国是美国,政府是政府,政府有人干了坏事,那是人的问题,和美国这个国家无关,政府是不完美的,但美国依然是人类的灯塔,依然值得国民们喜爱。
就问你,服不服?
反观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依然还处在主旋律的初级阶段——直接说教,将所有要表达的价值观直接展现给你看,然后告诉你,这么做才是对的。
从过去的老电影,到现在的湄公河行动,变化的只是电影技术,可电影的核心逻辑根本没有变过。
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