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化、产业化改革之后,国产片中真正意义上的“票房口碑双丰收”成绩。
孟轻舟知道药神会火,因此,在面对大家的祝贺时,异常的淡定,但当赞誉扑面而来时,老孟还是有些飘飘然了,开挂怎么了?只要不辜负好好作品,那也是成就不是?
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大家最关注的,都是电影中蕴含的对现实的批判性,这一点,其实在药神中体现的并不尖锐,但相较于其他电影,尺度已然不小了;
电影上映后,在外界最认可《药神》的独特批判性上,其实并没有跨时代,在这之前提供批判与反思的中国电影并不少。但是,在批判的视角选择上,却有着独特的价值。
》药神没有采取高度的对立激化的构建方式,让主角完全成为正面高大全的角色,全程饱受社会的欺压,而是将每一个人物,都当成了单纯的普通人个体去表现,淡化了简单的正邪两极化。
徐铮一开始只想要钱,并不想无偿帮助患者们,而转折点并不是他思想上凭空“受到教育”后的升级觉悟,而是来自于身边朋友的离世----张意的病故,让徐铮真切地意识到了患者在无药可用情况下的悲剧:家人、亲友,都会因为他的离世而陷入黑暗。在此刻,徐铮才真正摆脱了旁观者的身份,离开了生意人的立场,转移到了与病患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者一方,成为了“患者家属”。
徐铮的转变,从一个以赚钱出发的商人转变到“要救人”的思维这个过程中,导演提供的转变点是他看到“病人同伴死了,大家都没药吃了”之后,被病人的窘迫打动并且意识到了自己“要做点什么”。这里的细节非常有意义。
在前半段,徐铮通过“无良走私商卖假药,各个病人惨状”的事情,应该已经能够在理性上意识到“正品药太贵而病人又用药就会死就会走投无路”的事实。但他接受到这个事实后,却并没有做出转变。而促成他转变的契机则是“他亲身看到了病人之惨”----亲身体验,比看到新闻更有触动。
他是因为朋友病死,才感到了“在普通病人身上感受不到的刺激和打击”,从而促成了想法上的巨大转变,这个人物的思想境界其实是被降格了。这种降格,吻合了“我不是药神”的神性打破,而将徐铮还原成了一个普通的个体之人:转变的勇气,来自于情感面上的激烈触动,而非理性的逻辑认知。
私下和祖风、光头徐探讨的时候,孟轻舟也曾直言,药神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出色;
事实上,《药神》并不是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