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历64年4月10日,关中,高陵县。
一辆电动车缓缓的在县城的主干道上行驶。徐凡看着热闹的街道。
而坐在他身边的徐爱民说道:“绍儿跟着大司农陈舍,一直在大汉最贫困的乡村巡视,写了很多有关于乡村的见闻,让孩子感触非常深呐,本以为我大汉应该实现了全面富裕,但通过绍儿的见闻,大汉贫穷的地方还是不少啊。”
徐凡笑道:“偏远地区的富裕本就比关中要难十倍都不止,只要大汉还在进步就好,以后把水泥马路修到那些乡村,情况就会好很多。”
有他自己的世界的对比,他认为大汉农村的工作已经做的很好了。科技不够,资源来凑,人均占有资源量提升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就直线下降,现在这些地区贫困都是暂时的,只是因为大汉的道路还没有修到那里,本地的资源没有办法开发。
现在大汉的水泥产量还是太低了,也只是勉强突破了1亿吨,这点产能还做不到村村通公路的水准。
徐爱民笑道:“绍儿倒是想到了一个改善乡村经济的方法,就是由朝廷订购这些贫困地区的蔬菜和水果用来给汉吏如日常食用,汉吏有两百余万,加上大夫护士,教师等事业编,少府的工匠共有800余万了,他们也是相对富裕的人群。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他们消费贫困地区的水果蔬菜,可以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孩儿一个认为这个方法不错,虽然成本高一些,但朝廷不能什么帐都算成本。”
徐凡道:“这算是一个方法。”
“绍儿巡视大汉好几个郡县,认为现在大汉的发展比东南郡县发展的快,这些地区普遍富裕,尤其是乡村比北方富裕,说是全面实现了高等富裕社会也不为过。
西北却相对寒苦,城市的规模小,产业也不算太兴旺,乡村更是寒苦。
绍儿认为北方虽然寒苦,却是大汉的根基之地,尤其是深入内陆的北方郡县,被南方沿海郡县虹吸财富,朝廷应该平衡南北的差距。”
“还有认为这也是朝廷下一步要改善的地方,这些年南方发展的越来越快,西北地区除了长安城,其他郡县的发展的确不如南方,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容易引起大汉经济的结构失衡。”
徐凡点点头,北方在发展经济方面,尤其是工业化时代的确不如南方。
要按最高效的配比,大汉的几大工业区的确应该建立在南方,但国家不是工厂,不能光讲效率,有时候还得讲公平,这就要牺牲一定的效益来弥补地方发展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