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一顿,许是胸中多生感慨,嗓音也浓浊了些,眼神眺向远处,悠悠问道:“如少姝所言,这五位原是普通乡民,十有八九胸无点墨,却能在危急时分作此不凡义举,你们又以为如何啊?”
他话音刚落,少姝再度“噌”地站了起来,又低下头去。
子猷看出端倪,问询道:“怎么了少姝,但讲无妨。”
“哥哥此话实有谬处,”少姝实诚应答道,枉费少妍曲里拐弯递来眼色的深意,只见她稍事停顿,又道,“没有读过书,不能等同于没有德行。作为先代山民,他们或者多半是文墨不通,一生无缘简牍之教,但是不能凭此定论他们义理不通,否则,情急中何不撇清自保?当时状况下,又不是没有那样的人?”
(义理: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意犹道理。)
少婵少妍等呆视少姝,再怎么说初生牛犊,再怎么认为自己切实无误,在大家面前振振有词地驳了大兄长,还真是,活脱脱带了点“二杆子”的痴劲儿。
(二杆子:“杆”读三声,方言中,是指做事完全不考虑后果,极度我行我素的人。)
像是有所觉察,少姝环视一圈,半吞半吐起来:“不过是我的一点想法,不吐不快。”
子猷心中有个偏见,或说是正见——盲目地附和顺从,在求知问学的路途上没有任何用场,唯恐自己的见解与师长相左,实是一种错误的尊敬——当下他便道:“嗯,无需顾虑,就事论事,凡心有所思,尽可畅所欲言。”
他眼光中饱含着理解与鼓励,又看向大家:“你们也是,畏首畏尾地,能谈出什么道理来啊?”
其余人但笑不语,虽说兄长的反应不出他们所料,但也没有吃味儿,目光重又聚集回少姝这个小“宠儿”的身上。
(吃味儿:多心,嫉妒。)
“少姝,你不是还有话说?我们都还巴巴地等着呢。”少婵笑。
“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少姝不由壮大了几分嗓音,“义士们平素谨遵五常,危时方显,这才是毋庸置疑的道德之士啊。”
(“君子乐得其志”句:出自《六韬·文韬·文师》,意思是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志向,小人乐于实现他要办的事情,形容不同的人的想法千差万别,甚至有时是天壤之别。)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提倡的修身做人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为历代儒客推崇,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提出“仁、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