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让杨晓华拿去四方科技的制造工厂去测试验证。
杨晓华很快拿回来测试数据,结果和吴凡所预估的基本吻合,市面上的硅基芯片电脑得分只有几分,四方科技公司自己制造的混合芯片的个人电脑得分高一些,但也不会超过20分。吴凡自己私底下也测试过“隐者”,曾经得到过26分,但也仅此而已。
下一步就是最困难的部分,如何在开发的系统软件中培养机器的学习,分析和推理能力呢?吴凡日思夜想,他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前最终创作“隐者”程序的思考阶段,那种“生存算法”已经在“隐者”系统上面证明有效,“隐者”的算法模型中只针对少量软件(防火墙和扫描程序)的特征参数进行计算,要想机器具有广泛意义上的智能,那所对应的特征参数应该是什么呢?他想到了两点:数学和逻辑,他列出来数学的一些基本公式,包括微积分,还有一些逻辑运算公式,他仔细地筛选和斟酌这些公式,尽量减少运算量,最后还是写满了整整四页纸。
吴凡和杨晓华开始着手建立函数模型,他们废寝忘食地工作着,经常让人把饭菜送到办公室来,有时候甚至工作到深夜,两人就睡在机房里面。杨晓华负责把这些公式遍成函数,吴凡则编写主控的“生存算法”函数,并把杨晓华不断完成的一个个计算函数加入主函数。他越做越是惊心,他甚至不敢去估算这个计算量,但他很清楚这必然是个天文数字。
经过了无数个艰辛的夜晚,不知不觉中已是夏天,他们完成了所有的函数的编写。他们不能在大型机上调试,只能在外面的服务器终端上模拟,再继续调整代码。最后的编译阶段完成后,杨晓华对着一脸疲惫的吴凡说:“吴总,给它取个名字吧。”吴凡想了想说:“AI或者智能这样的名字现在是满天飞,还是不要用了,就叫它“初代”吧,First Generation”
上午,两人来到机房,吴凡说:“开始输入指令!”杨晓华导入已编译的机器指令,然后重新启动了大型机,这种大型机每次重启后需要半小时以上。“初代”开始运算,他们在终端的显示屏上检查运行状态,数据运算量在一个小时以后就达到了顶峰,以97%的算力全速运行着,吴凡站在一边,他想象着混合芯片中那些庞大的数据流在不断地并行和汇合,然后分开又回到“生存算法”函数,数以万亿计的结果同时产生,大部分会被舍弃,小部分再次回到芯片中,又会产生更多的数据结果,这是数据的宇宙!
第二天刚上班,杨晓华匆匆跑来找他,两人赶忙跑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