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片海面,海水被染成了暗红色,残骸碎片漂浮得到处都是。
火药在这个时代来到的,完全是碾压级别的胜利。
另一边,同样的讲武堂游戏学子的刘仁轨,率领的水师在巡逻时,敏锐地发现了妄图支援百济的倭国舰队。
刘仁轨目光如炬,果断下令迎击。
两支舰队在茫茫大海上相遇,一场惊心动魄的海战就此展开。
大唐水师的士兵们将霹雳火投向倭国舰队,那巨大的爆炸声让倭国水手们惊恐万分。他们从未见过如此恐怖的武器,一时间乱了阵脚。
这个时期,倭国水师呈现出特定的发展状态。
从组织架构来看,倭国水师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军事编制。
它有地方征集士兵的体系,各地豪族需要提供一定数量的船只和人员。这些船只和人员构成了水师的基础力量,不过这种编制相对松散,主要是基于地方势力的配合,中央的统筹管理能力有限。
装备方面,倭国水师的船只多为小型木质船。这些船主要靠人力划桨来驱动,船身长度一般在数米到十几米不等。船只的构造较为简单,船舷较低,防护能力差。
在武器配备上,主要是近战的兵器,如竹枪、短刀之类。
虽然也有少量的弓箭用于远程攻击,但射程和威力都无法与唐朝的弓弩相比。
同时,由于航海技术有限,船上缺乏精准的导航设备,主要依靠有经验的船员通过观测星辰、地标等来辨别方向。
在作战理念上,倭国水师此时还是比较传统和简单的。
作战时多采取集群冲锋的方式,试图凭借数量优势冲击对方防线。
由于缺乏大型的战舰和有效的战术配合,他们在面对组织严密、装备精良的水师时很容易陷入混乱。
而且,倭国水师当时缺乏大规模海战的经验,对于海战中的风向、水流等自然因素的利用也不够成熟,这使得他们在海上作战的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面对霹雳火这等跨时代的火器时,表现得不堪一击。
倭国还是很有野心的,这个时期的倭国很是骄傲自大,还没完全被大唐所臣服。
历史记载,663年白江口之战时,倭国出动了战船千余余艘,水军四万余人。
如今为了支援百济,大约有四百多艘战舰,水军一万多人。
然而在面对刘仁轨百余艘战舰,不过五千水师时,完全没有抵抗能力。
视线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