璋暴怒连连,字字尖锐。
但歇斯底里之下,也显露出强烈的不安。
因为夏之白揭露出了一个真相,一个对朱元璋而言不愿相信,又却无比认可的真相,就是大明朝的‘士人’真的回不去了,这次的‘郭桓案’,抄没的大臣其实数量并不多,但底下的‘吏’跟‘有身份的地主’,就太多了。
不然也抄不到两千四百多万石的钱粮。
这已不是一个布政司的问题。
而是十二个!
整个大明无一例外。
这对于朱元璋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
他费尽心思的打击贪官污吏,宣传《大诰》,就是想肃正天下由来已久的不正之风,让天下重回上古之风,但这一次次的清查结果,却是在一次次的打他的脸。
只不过他不可能真按夏之白的想法去做的。
太危险了。
哪怕是他都控制不住。
一步到位就是混乱,混乱就意味着不可控,不可控就意味着会出事。
如今的大明就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上不上,下不下。
上?
天下的不正之风早已泛滥成灾,欲壑难填。
他已如此费尽心力的去遏制了,依旧不见成效,以他对天下各方的了解,地方各级官吏利用旧有等级制度赋予的权力,去攫取财富以满足其日益膨胀的欲望,已经发展到了惊人的程度。
也正如夏之白所说,传统的政治形势日趋腐败。
旧体制的内部结构已经被破坏了。
他熟读天下史册,又岂会不了解这个状况?
正因为此。
他才刻意在天下施行‘小政府’,就是在极力减少地方官吏,以最主观的姿态去遏制蔓延。
但也只能拖缓。
而他另一个有力措施。
就是杀!
只要杀得足够快,杀得足够多,让这些贪官污吏,还没来得及威胁到朝廷,就已经全部给清除掉了,如此就能保证大明江山,他朱家的后世子孙能稳坐天下。
所以夏之白之前说的朱标不类父是对的。
朱标的确不类。
他的心太软,下不下重手。
也始终不敢真的斩尽杀绝,以及彻底的斩草除根。
朱元璋收回心神,他淡漠的看着朱标,眼中闪过一抹阴翳,沉声道:“标儿,你需要始终记住,帝王是不能有任何感情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