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还他一百元,不会有贪求的心情;「若负他债,终不抵诳」,欠别人的钱也不会抵赖欺诳;「于共财所,亦无欺罔」,大家一起做生意,共同的财产菩萨也不会有欺罔之心。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只要接触菩萨,菩萨会使令他远离畏惧,你跟我在一起,你把东西交给我,你绝对放心,菩萨要散发这种无畏施,不给众生任何怖畏的负担,这是第二点。第三小段:
于其种种末尼、真珠、琉璃、螺贝、壁玉、珊瑚、金、银等宝资生具中,心迷倒者,能正开悟;尚不令他欺罔于彼,况当自为。其性好乐广大财位,于彼一切广大资财,心好受用,乐大事业,非狭小门。于诸世间酒色、博戏、歌舞、倡伎、种种变现耽着事中,速疾厌舍,深生惭愧;得大财宝,尚不贪着,何况小利。
菩萨对于种种宝物,末尼、真珠等等的宝物,众生对这个宝物产生迷惑颠倒,菩萨能够以真理来开悟众生,就是告诉他说:这个珍宝你不要去贪着,因为它是无常败坏的,「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须到来」,你应该要去追求你内心的功德,因为你有功德你才能够得到安乐。
所以我总是觉得:我们今天生命的思惟,你一定要掌握一个关键,你的生命不是追求财物、你也不是追求别人的尊敬,生命的目的是追求安乐,重点在这里。当然这个安乐有暂时的安乐、有究竟的安乐:你这个财宝的安乐是暂时的安乐,它随时会破坏的;你今天能够积集一种功德,你这个安乐是不断的出现。
我们举一个例子就很容易知道这个概念:比如说当你今天拜完佛的时候、做完一个定课的时候,内心寂静、法喜充满,就算环境有点不如意,你内心的法乐还是继续的存在;如果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外面的环境再好,还是不足以让你快乐。所以快乐的泉源是来自于内心的功德,是向内安住的,不是向外追求的。
所以对于这种世间的珍宝,菩萨能够开导无常的道理,让众生不要产生迷倒。菩萨本身「其性好乐广大财位,于彼一切广大资财心好受用,乐大事业,非狭小门」,这个是说菩萨对于珍宝是无所畏惧的;世间人贪着财宝,所以他对财宝有所畏惧。我们今天是小老百姓,没什么钱,所以我们晚上睡得很安稳;你看那些大企业家,不得了,他们晚上不好睡,他们那个资财就是不断的变动,他的心也不断的变动,因为得到财宝以后的人,他的心中是「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所以一个对财宝有执着的人,他得到财宝以后并没有真正安乐,害怕失掉。菩萨的心情,他内心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