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没有关系,我只要努力,总有一天还是可以继承这个阶位」:所以这二个人心情不同。
所以诸位你看看,这二个戒体所带动的菩萨道会有所不同。你看表现在《瑜伽菩萨戒》的戒体,它是次第的、次第的成就;《梵网经》的戒体是圆融无碍的,它的戒相是圆融无碍的。这二个诸位可以简别简别。
问:十善法为凡圣同归、大小兼备的菩萨戒法之基,道俗受十善法不慎有所违犯,当如何忏悔?
答:其实这个忏悔,如果我们从化教的角度,那当然是拜《八十八佛》《大悲忏》。但是这个制教,诸位知道什么叫制教吗?制教是僧众才有的。其实菩萨戒的忏悔,你看蕅益大师的《梵网经菩萨戒》忏法,他是把制教的羯磨文拿来用的,因为化教根本就没有制教的忏法,是不是!
现在大家学戒律很流行「义判」(呵──),就是这个意思,从义理上来判断也是可行,我们不一定要死在文字的相貌。从义判的角度,这个十善法也可以比照僧众的忏悔法,像对首法:大德一心念,我某甲犯什么罪,今向大德发露忏悔,忏悔则清净……。对方说:自责汝心生厌离。那就可以了。如果你也受了十善法,在制教的忏法,可以比照比丘、比丘尼制教的忏法来忏。就像菩萨戒一样,其实菩萨戒也是化教,但是它的忏法、它的羯磨文,古德是把比丘、比丘尼的制教羯磨文拿来用。但是你要灭业道罪,你还是要拜《八十八佛》,通忏过去、现在、未来的罪。所以忏悔法有制化二教的忏法。
问:权教的唯识学判众生有五种种性,其中的无性种性是断佛性、断善根,既然没有三乘的种子,连烦恼障、所知障亦没有办法断除,永远在五趣中沉沦生死。然而经论云:诸佛不断恶、阐提不断善,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深信一切含生同一真性,但由客尘烦恼所覆,暂时不能显了。诸说皆与众生无限的希望、普成佛道,何以唯识施设无性种性之说?
答:唯识学安立五种种性,很多圆教学者有所意见。但是诸位要想想看,唯识学它整个生命的出发点是从阿赖耶识安立的,它为了解释众生的差别,它必须安立这个种性。就是说有些人在成佛之道,他一定要先做国王,你说要他发菩提心,不可能,他一定毁谤大乘佛法。有些人在整个成佛之道当中,他一定要先做做国王,过过瘾,他才心甘情愿的趋向无上菩提。
有些人内心当中有这种倾向,一定要先成就阿罗汉果再回小向大,说什么都不能改。佛陀出世以后,这个二乘种性,佛陀讲《法华经》,五千人退席,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