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上,其它人到底对你扮演什么角色?有些人,其它的众生对他扮演的是一种受益的,别人对他是加持的、帮助的;有些人,其它人对他来说是折损的。这是什么因缘呢?
佛法说一切法因缘生,为什么其它人对这个人是加分,其它人是减分呢?就是说如果你今天的姿势站得低一点,谦卑,别人对你是加持的、帮助的,如果你姿势站得高,刚愎自用,别人对你来说刚好是折损。这是为什么你今天安立在谦的角度你就会受益,就像刘邦一样,他得到很多人的资助;今天项羽他以这样过去好的一个资粮,但是因为他的憍慢,所以他就折损。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不管我们过去生有多么殊胜的善根,我们对于佛法的学习应该要谦卑,不停止的学习。
辛三、轻毁法师戒
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说法师,故思轻毁,不深恭敬,嗤笑调弄,但依于文,不依于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安住在菩提心跟他对生命正确观察的正见,他的所缘境是一个说法的法师、他能够演说大乘的佛法,他内心对这个法师是「故思轻毁」,轻指的是意业的轻视,毁是身业跟口业的毁辱,就是身口意的轻视跟毁辱,他这种轻视跟毁辱是故思,是故意的,并不是一时的疏忽,他是故意要这样做的。
他所表现的轻视跟毁辱是两个相貌:从内心意业的轻视来说,不深恭敬,他内心没有恭敬的心情,从身口二业来说;他有种种的嗤笑调弄,嗤笑就是口业,有种种的讥笑的言词,身业有种种调弄毁辱的相貌出现。
他为什么会对这个说法的法师如此的不深恭敬,嗤笑调弄呢?这以下讲出犯戒菩萨的一个心情,这个听法者「但依于文,不依于义」,可能这个人是一个知识分子,他对于听法的诉求是偏重在文词的修饰,文词要修饰得好,不管这个法师他的义理正确不正确。换句话说,可能这个法师在弘扬佛法的时候,他的文词修饰不够美妙,虽然他的观念是正确的,他就对他产生轻视毁辱了。所以这样子的因缘,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这一条戒因为是轻毁法师,障碍佛法的弘传,所以就没有开缘的情况。这个地方跟前一条戒有所不同:前一条戒是「憍慢不听法」,他根本就不去听法;这一条戒是说他去听法,但是说法的法师他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呢?就是这个法师他不会作文词的修饰,缺乏文词的修饰,只作义理的开显,所以他就轻视毁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