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佛陀对于摄受众生这件事情,佛陀制得比较轻,开缘的多,如果你的心细你可以观察摄众生戒的开缘情况特别多。
这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戒法跟我们修学五戒、比丘、比丘尼戒不同,菩萨的戒法不是你一生一世能够完成的,唯佛一人持净戒,其余皆是破戒者(哈──),蕅益大师说的,就是谁把菩萨戒持好呢?佛陀。等觉菩萨都还在学习菩萨戒法,广大的三聚净戒──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只有佛做得到。
但是我们是什么心情呢,这个地方很重要。天亲菩萨在《三十颂》里面,对资粮位的菩萨讲出一个偈颂说:「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一个资粮位的菩萨,他在修学菩萨戒法的困难点就是「乃至未起识」,他内心当中对于真理的观照薄弱,他这一念心现前的时候,多分来说都随顺烦恼而转,能够克己复礼、能够以理性来引导自己的少,就是随顺理性的因缘少、随顺私欲的成分多,因为他「乃至未起识」,他还没有生起一个正确的决择智,没有生起决择智当然是随着感觉走;
但是这个菩萨的殊胜点,「求住唯识性」,这个很重要,他不放弃对无上菩提的追求、他也不放弃对度化众生的摄受;所以他「于二取随眠」。他对于能取所取的烦恼都没有调伏,那他凭什么入资粮位呢?
这个人怎么算是已经入了资粮位?在三大阿僧祇劫已经开始算时间了?就是「求住唯识性」,所以古德在解释这个偈颂,这个求字很重要。所以诸位我们要知道,你学菩萨戒跟学声闻戒的心情是不同的,菩萨的精神在于不放弃对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意乐,你可以一时做得不好,甚至于你可以在出家生涯当中完全没有摄受众生,可以,因为你必须要先成就你断恶、修善自利的功德;但是问题就是说,你不能生起弃舍众生的心情,你暂时不采取行动都可以,佛陀都可以谅解,但是你不能起瞋心、慢心、嫉妒心,问题在这个地方。
但是你要不学菩萨戒法,你就不知道我们凡夫都是对立的,不是好就是坏,我不是摄受你我就恨你,其实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暂时不摄受众生,我们也可以对众生释放善意,但是我现在必须内心有一些断恶、修善的善法要成就,你如是的作意,你还是走在你的无上菩提道上。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路学过来要知道,就是修行尽分、度众随缘,你断恶、修善成就自身解脱的功德,那你应该尽你最大的力量;但是摄受众生、为众生说法,这个你要等待因缘,而根本的问题是你要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