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的烦恼,他的思想行为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偏差跟过失,身为师长,你应该要种种的方便诃责斥罚来导正他的过失,这个是无倒教诫。
也就是说既然你今天来摄受他做他的归依的师父、或者出家的师父,你就有责任给他无倒教授跟无倒教诫,使令他在佛法当中灭恶生善。第二个「知众匮乏」,这个徒弟在生活当中财物有所匮乏,身为师长,你没有从具足清净信心的长者、居士、或者是婆罗门等,如法的去追求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等。这个地方的如法追求我们要解释一下。
在古德的批注当中对如法追求有一些开示,就是说虽然我们今天是为常住、为弟子们来乞求这种四事的供养,但是应该以正语来加以劝导,以正确的因缘观,就是布施能够得到来生安乐的果报,就是我们今天劝你布施,事实上对你来说是为你积集一种善业的资粮、积集来生的善业资粮,我们应该要劝导众生布施的功德、悭贪的过失,这当中要避免种种的邪命,不要用不正当的方法,比如说是算命、看风水等等不正当的方法来追求四事供养,应该以正语来开导。如果身为一个师长,对于弟子没有佛法的教授、教诫,或者财物的供给,这个师长就有失他的责任,也就伤害他的菩提心,是染违犯。
壬二、非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往教授、不往教诚、不为追求如法众具,非染违犯。
如果是一时的懒惰懈怠而没有作佛法的教授,或者是追求如法的众具,这个是轻的突吉罗罪。
当然佛法讲传承,佛法的延续来自于师生所谓的师资相摄,就是师长如法的教诫弟子、弟子如法的来奉侍师长,这样子使令佛法的光明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这就是佛法兴盛的相貌。
反过来如果今天师长对徒弟是嫌弃怨恨之心,你剃度他以后摄受他做出家弟子,你完全不对他教授,他有过错你也不开导他,这个就会有覆灭佛法的过失。
所以戒律上说身为师长不如法教授徒弟,过失超过破四根本重戒:因为你破四根本重戒只害及一人,这个罪业的影响是伤害你自己的身心世界;我们不如法教授弟子是害及众生,使令佛法的光明提早的入灭,众生提前出现黑暗时代,所以这个地方的过失就非常重。
这一条戒我们可以跟「染心御众戒」作一个对比。我们看一下第三十七页,「染心御众戒」它被判在障精进度,我们把它念一遍:「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贪着供事增上力故,以爱染心管御徒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